内地宏观调控收显效
2004/6/10 9:05:23     来源:大公网     作者/编辑:

  消息人士透露,五月份内地金融机构信贷增量大幅下降,大约相当于去年同期贷款增量的一半水平,显示内地宏观调控的效果已经显现。据称,这一消息已经在几个负责宏观调控的重要部门内传递,令大家颇感「振奋」。


  五月份新增贷款的统计数字尚未公布。以去年数字推算,内地去年四月人民币贷款余额为141,377.15亿元,五月为143,908.41亿元,即去年五月新增贷款为2,531.26亿元;将此数字半减,则今年五月新增贷款应约为1,300亿元左右,接近二○○二年1,100亿的水平。


  今年内地前四月的月度贷款增量分别为2,734.41亿元、2,079.97亿元、3,631.92亿元和1,995亿元。


调控部门颇感振奋按照央行的流程,五月份内地金融运行情况的具体数字将于六月中旬公布。但熟悉内情的专家透露,由于五月信贷增量下降相当明显,这个消息已经在几个负责宏观调控的重要部门内传递,令大家颇感「振奋」。


  专家称,贷款增速放缓的情况,直到四月末尚未可明确预见。截至四月末,内地全部金融机构人民币贷款余额为16.94万亿元,增长19.9%,增幅比三月仅回落0.2个百分点,比上年同期回落0.8个百分点;消除季节因素后的月环比增长速度折年率为18.5%。从金融机构(含外资)人民币新增贷款投向看,4月份共增加1,995亿元,仍同比多增51亿元。同比多增的部分主要还是中长期贷款,多增402亿元。一般认为,中长期贷款主要还被用来支持基建项目,也即成为支撑经济过热的重要资金来源。


  内地「组合拳」治理过热


  以去年六月内地「非典」疫情平稳后,六月月度贷款增量高涨至5,248亿元为明显界限,内地信贷资金开始放量高增。人民银行货币政策司官员早在去年夏秋之际,即已公开表示应关注信贷资金高增长情况。事实上,由于内地经济过热的过程中,仍然大量使用银行资金,因此央行对此早有警觉。近段时间以来,贷款额也一直被认为是衡量过热的一个重要数据。


  从去年央行规范房地产信贷的「一二一号文件」开始,内地宏观调控部门已着力治理过热:央行两次提高金融机构存款准备金率,实行差别存款准备金率制度;发改委多次发出行业规范措施,引导和治理盲目投资和低水平重复建设;银监会电话通知各银行暂停放贷并进行「窗口指导」;国务院彻查了江苏铁本等一批恶性投资项目,提高四过热行业贷款自有资本金比例限制等。


  专家认为,正是上述政策措施,形成了对经济过热的「组合拳」,能有如信贷量五月大降的好局面,实在来之不易。


  治热后须防过冷


  五月贷款额大幅降低,印证了前不久国务院和发改委「宏观调控显效」的判断。五月中旬,温家宝总理在出访时曾明确表示,宏观调控已见效;国家发改委也利用新闻发布的形式,以钢材价格回落为佐证,指出宏观调控初见成效。
 
  但专家亦指出,对经济过热的治理发生成效后,一定要防止经济过冷的局面随之而来,一些宏观调控部门也确有这样的担心。随着宏观调控的条件和环境大大发生变化,如何防止经济的大起大落,仍然是中国经济需要长期面对的重要课题。

特别声明:本网站转载的内容,如涉及侵权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