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保证货物送达时间为目标发展铁路物流的探讨
2007/5/12 14:48:43 来源: 作者/编辑:
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货主对货物送达的速度和送达的准时性的要求,已越来越高,所以提高货物的送达速度、改善货物送达的准时性,是各运输方式共同的追求目标。由于受到运输能力和运输组织等因素的制约,铁路货物运输的送达速度和准时性已逐渐不能适应经济发展的需求。
1 保证货物送达时间的意义
物流是经济、政治、社会和实物运动的统一。物流活动通过改变生产到消费的时间差值来创造价值。一方面,缩短生产到消费的时间,提高物流速度,加速货物送达,会创造物流价值。包括货物本身的价值增长,减少在途库存和流动资金占用。另一方面,延长生产到消费的时间,即通过仓储活动,改善生产与消费之间时间的不平衡,同样会创造物流价值。
保证货物送达时间的意义为:①通过提高货物送达速度,减少在途货物数量,达到减少流动资金占用的目的。同时缩短了流动资金的循环周期,增加了年资金周转次数,提高了资金使用效率,增加了经济效益。当前铁路运输的送达速度很低,与这一条原则相悖。②从企业经营的角度看,可以利用货物在途停留,减少企业仓库的建设和运行管理投入,降低使用固定仓库的支出。
2 铁路发展物流需考虑的问题
2.1 货主的物流取向
随着经济的发展,货主对物流服务的及时性、可靠性、成本合理性等方面比以往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货主的物流需求表现在时间、空间和服务内容等多个方面。
为了响应货主的需求,物流商的物流决策有多种形式。一种形式是将成品库存以大区域集中仓储,通过快速运输来保证响应消费者的订单,对送达速度的反应强烈;另一种形式将成品库存分散仓储,推向消费地前沿,由短途运输保证响应的快速可靠,对干线运输反应不敏感。
考虑到降低货物在途库存和调配的灵活性,物流趋势是货物承运时无目的站,根据订单的需要在途中及时改变到站和收货人,这种新形式的物流量将逐增加。
2.2 铁路自身物流产品的开发
现代物流要求铁路运输企业实现从运输服务商到物流服务商的转变。根据货主不同的取向,结合铁路运输企业自身特点,适时开发新的物流品种符合时代需求。即在实现运输基本功能的基础上,发展包括管理供应商与销售商的库存、协助企业制定物流策略、仓储、流通加工等物流功能。
为开发基于时间要求的多种运输产品,确保货物送达时间,可将货物按运输时间需求的轻重缓急分为3个类别。
(1)A类货物。时间需求严格,要求优先满足装车、挂运和卸车,及时送达收货人,尽最大可能缩短送达时间。目前铁路以开行“五定班列”形式来满足用户需求,实际上是运行方向、时间、班次的固定,未必与用户需求的不断变化相适应。解决强时效性要求的货物运输,就是要随时能够提供快速运输的服务,开行不定期快速货物列车,加强货流预报和途中车流组织。
(2)B类货物。按现有对普通货物常规方式运行。
(3)C类货物。要求在铁路系统内停留时间延长,并等待进一步的分配指示,然后按指示的到站和收货人运输。即铁路发挥仓库的临时仓储作用。要求车站有足够的仓库或者是重车停留线。
在流程中可以根据货主的要求来转换货物时效性性质,采用相应的运输办法。不同性质的货物采用不同运价率。
3 确保货物送达时间的含义
当前铁路统计中的重要指标是货车周转时间。它是指由车辆装车(或卸空完了)时起至下一次装车(或卸空完了)时止的时间长度。包括重车运行、卸车、空车调配、装车等时间及各环节中等待时间。
货物送达时间是指货物经发货人交给承运人时起,至承运人交给收货人时止的时间长度。货物的流程可由多式联运完成,可以有公路、铁路等多个承运人,各自完成相应的义务。最终目标是货物送达。
θ送达=t交-t接t=到站代装+t到站代取+t装货+t卸货+t重旅+t卸货+t到站代取+∑t待
其中:t交为货物交付给收货人时刻;t接为接收发货人货物时刻;t到站代装为在发站待装为在发站接货后待装车时间;t到站代取为在到站卸车后待交付货主时间;t装货、t卸货为装、卸车平均作业时间;t重旅为重车平均旅行时间;∑t待为作业环节之间不连续而产生的等待时间。
因货车周转时间与货物送达时间的考察的对象不同,所以包含的时间内容不完全相同,更主要的是利益的出发点不同。
货物送达时间是以货物为考察主体,经承运人运送的全过程,包<
特别声明:本网站转载的内容,如涉及侵权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