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解决零库存难题?
2015/5/29 16:59:03     来源:现代物流报     作者/编辑:

 委托供货商存储是解决零库存难题的措施之一

 

□ 高啸宇

 

零库存、JIT、精益化管理都是被业界称赞的业务方式,是一种由需求拉动生产的供应链理念。这种理念后来不乏出现很多成功的案例,比如说Dell,比如说Zara。然而随着采购环境的复杂性不断加剧,产品竞争格局的多样化延伸,流通渠道的不断下沉,使得供应链的所处的环境越来越复杂,供应链的脆弱性也越来越凸显。

 

小米更是零库存供应链管理模式的典型案例。小米饥饿营销模式的独到之处是有意调低产量,以达到调控供求关系、维护品牌形象、提高产品附加值的目的。这是一种“按需定制”的生产模式。小米手机用户通过网络下单,获得市场需求,然后通过供应链采购零部件,比如向夏普采购屏幕、向高通采购芯片、向索尼采购摄像头,再通过其他厂商采购其他非关键零部件。

 

对于小米来说,零库存是最大的挑战。其95%的部件来自于国外进口,自己能够决定的生产成本只有几十元,受国际复杂环境的影响较大。这种采购体系造成了小米供应链的高风险性。因此,小米在这种营销和采购模式下,如何突破供应链的脆弱性,是需要思考和审视的。

 

笔者认为,供应链突破脆弱性的手段是增加“柔韧性”,增加“灵活度”。

 

第一,供应链风险的识别与管理。最初小米手机发布时,出现供货不足的情况,主要原因是小米手机上的几个MOS管和来电显示彩灯货源紧缺,生产上述元件的泰国工厂由于水灾,暂停生产,并且出货量大大降低,这才导致小米手机供货不足。对于风险控制的前提是识别与管理,尤其针对这种突发事件。只有识别风险并将信息在内部快速扩散,才有机会争取主动权。

 

第二,与供应商安全合作。供应链的断裂除了不可控外部因素引起,很多是企业间合作的互相影响。小米的“换芯门”事件是由于小米无法拿到足够的8974AB芯片,这件事可以从一个侧面看出小米的芯片提供商高通美国总部和高通中国对待小米有些微妙的分歧。与供应商之间实现风险共担、共同执行最佳安全条例是增加供应链柔韧性的方法之一。

 

第三,推行标准化制度。这里的标准化包括代工工厂的标准化,部件的标准化和人员的标准化培训。标准化的主要意义在于通用性、可替代、可低成本快速复制。手机从零部件预订到整机出库,时间至少需要三个月。而对于PC厂商来说,这三个月时间可以大幅缩短,其原因即是PC产业发展已经成熟,所有零部件已衍化为“通用件”,基本没有“定制件”,不需要“定制”时间。

 

第四,实现精准营销。大数据挖掘的主要意义在于营销预测,小米的营销创新之处在于饥饿营销。然而目前由于小米手机的市场供不应求,处于“饥渴”状态,供需尚不需要完全对接。在供需相对平衡的情况下,如能打通供、需两端,就能实现真正的“按需定制”。

 

第五,供应商的灵活性。小米供应链最大的问题是被供应商挟制,芯片供应商高通始终处于“卡咽喉”的生死环节。这也是雷军从2012年8月小米2手机发布前后,就已计划与英伟达、联发科接连“结盟”,不惜与高通博弈,甚至放弃高通最新产品“专供”的重要原因。而小米3的组装则外包给了富士康和英华达,低端的红米手机生产则外包给闻泰通讯和英华达。

 

第六,采用延迟战略。随着小米产品品种的日益丰富,顾客对于小米个性化定制需求的日益增强,小米势必要考虑大量使用延迟战略。尤其是多样化产品的广泛渠道铺设,配货将成为难点,为了提高响应速度,部分的加工环节需要在末端配送中心完成如包装、上色等。

 

第七,客户关系管理。搞社群和粉丝经济成为小米式营销津津乐道的亮点,小米自从推出了价格更低廉的红米系列后,这种客户关系的维护是脆弱的,是要不断通过创新来维持粉丝的忠诚度,当“退烧”时无法承受创新带来的成本又该如何?所以无论怎么看好小米的生态,其实都不能逃避开国产品牌靠低价抢市场的现实。小米的客户关系管理还是要回归为客户创造价值这条主线上。

 

第八,组织文化灵活创新。供应链的柔韧性在于对突发事件的防控和事件发生后的恢复速度,所以企业文化是组织柔韧性的最后防线。小米的企业文化是“为发烧而生”的粉丝饥渴文化。这种文化无疑是小米得以发展前进的重要动力。然而这种文化在创业阶段很有意义,并使得小米快速的从无到有,从小到大。小米2015年的销售量将从8000万上升到1亿。这么大体量的公司光靠激情和创业精神已经远远不够了,更重要的是关注企业柔性文化的建设。要有危机时刻快速识别和解决的能力,这种能力源于每个员工对于柔性文化共性的理解趋同。

 

小米在营销和供应链模式上的创新,在现阶段的中国市场获得巨大成功。然而下一步如何走?尤其是在品牌打造上如何提升品牌的内生溢价?如何在市场发生变化,成本不断攀升中保持成本优势?如何构建基业长青的小米企业?“廉价模式”是否真的是中国企业的长期发展之路?小米在业务不断飞速扩张、体量不断膨胀、成本不断上升的今天,如何突破自身供应链的脆弱性,才是需要深思和不断探讨的。

 

(作者单位为中储物流研发部)

(更多资讯,请关注浙江物流网微信公众平台zj56156)

特别声明:本网站转载的内容,如涉及侵权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