凭借好风正奋飞——宁波发展现代服务业的调查
2005/4/15 8:52:04 来源:浙江日报 作者/编辑:
历史上就是我国东部沿海重要商埠的宁波,今天再次因为东方大港的不菲业绩,成为世人瞩目的焦点。
“无甬不成商”,宁波人所特有的商业文化基因,正发生着新的裂变和融合。随着加拿大宏利保险、德国中欧咨询等一批外资项目的进入,宁波现代服务业正迎来新一轮发展的机遇。
今年年初举办的“2005香港浙江周”活动期间,宁波市一举签下了28个服务业合作项目,从保险、证券到物流、旅游,几乎涉及现代服务业的主要高端领域。
省委常委、宁波市委书记巴音朝鲁说,宁波将抓住世界服务业转移的机遇,在继续做强工业的同时,重点突破“三产”,凭借港口优势,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不断增强综合竞争力。
宁波市为什么这样重视发展现代服务业?又进行着怎样的实践和探索?带着这些问题,记者3月下旬到宁波进行了专题调查。
上篇
○普遍共识已经形成
○纲要意见相继出台
○服务平台正在搭建
(一)
虽然遭遇了各种要素的瓶颈制约,2004年宁波市经济总量仍达到2158亿元,占全省总量的五分之一强,人均生产总值跃过4000美元。这意味着宁波经济正进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
国际经验表明,这一发展阶段是产业结构快速变动期。在这个时期,尽管工业仍是经济增长的主导产业,但第三产业增幅会高于第二产业,占经济比重和就业比重会不断上升,服务业会成为最具潜力的增长点。
宁波市计划发展委员会提供的数据资料,也证明了宁波经济结构已显现这种迹象。从上世纪90年代初开始,宁波市三产增速曾一度快于二产,但由于三产本身“发育不佳”,以传统的餐饮、商贸服务业为主,在三次产业中份额较小,去年仅占37.3%,明显低于其他副省级城市的相关指标。也就是说,三产没有出现应有的跨越。相比之下,二产由于实现了由轻到重的转型,2002年起,增速再次超过三产,而且始终在国民经济中处于主导地位,去年占全市生产总值的57%。
去年以来遭遇的前所未有的资源要素瓶颈制约,使以重化工业为主要增长动力的二产逼近增长的极限,一直靠工业引领经济增长的格局面临严峻的挑战。宁波的新一轮发展靠什么来引领?
宁波市委、市政府敏锐地洞察到了宁波经济转型正迎来新的机遇——发展现代服务业。弱项就是潜力,就是新的增长点。宁波有必要、也有条件承接国际服务业转移这个机遇。
但一些人也担忧:宁波是港口城市,临港工业是主攻方向,是经济发展的龙头,不抓龙头,转而抓服务业,是否会偏离经济发展的方向?
2004年11月,宁波市委、市政府专门召开全市发展现代服务业大会,统一全市干部群众的思想:发展服务业,不仅不会影响二产的发展,反而会提升二产,获得产业联动的综合效益。时隔多日,记者在宁波采访时,大家依然都谈到了这次大会。这是宁波人为未来发展重新定位的一次大会,是确保宁波保持健康发展态势的一次总动员。
(二)
政府在经济结构调整中如何发挥统筹作用,才能让有限的资源和政策支持用到刀口上?科学的规划是基础。
按照宁波市领导的说法,既要考虑自身的资源禀赋、产业特点和城市功能定位,又要有利于与长三角经济圈内的其他城市错位发展。
经过半年多酝酿、讨论,《宁波市服务业发展规划纲要》和《宁波市加快发展服务业的若干政策意见》相继出台。宁波市把重点放在港口服务业和生产型服务业上,进一步强化港口优势和产业优势,力争到2007年,使服务业的增加值占生产总值的比重从现在的37%提升到43%。
值得一提的是,宁波所属各县(市、区)也出台了各具特色、错位竞争的区域规划。三产比重超过70%的海曙区,发挥地处城区的优势,正加快推进中央商务区项目建设;依托东方大港的北仑区则着力打造中心物流园区;瞄准楼宇经济潜力的江东区,提出向空间和高度要效益,今年正在建设的现代化商务楼宇就达10多幢,刚启用的特色楼宇“海运港”,已集中了11家船公司,集聚效益初步显现;象山、镇海、鄞州等各县(区)也推出了一批特色服务业建设项目。
宁波市的各相关职能部门,这些天正抓紧落实《纲要》实施的具体方案,制订相关政策。包括会展、物流、金融、技术研发等服务业在内的八大实施细则即将出台。
(三)
港口是宁波最大的资源优势。港口及其服务业的发达程度,决定了宁波这座城市的影响力、带动力。利用港口大进大出的优势和制造业的基础,着力打造国际贸易平台,是宁波市发展现代服务业的重要一环。
作为国务院批复的“港区联动”(宁波港和宁波保税区)试点单位,宁波市正以保税物流园区为载体,打造国际化物流中心和长三角地区南翼的贸易中心,为长三角地<
特别声明:本网站转载的内容,如涉及侵权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