宅急送IT应用案例
2004/6/17 9:17:08 来源:中国计算机报 作者/编辑:
宅急送信息处处长方进最近有点睡不好觉。宅急送的ERP马上就要上线了,公司上到总裁陈平下到送货的卡车司机都对这个花了大价钱的“高科技”翘首以待。同事碰到方进都会问:“怎么样?方处长,我们的新系统马上就可以用了吧?”。总裁的话更令他倍感压力:“方进啊,工作进展到底如何?最后我们要看结果呀。”
方进不能不谨慎。ERP的确是已经开发完成了,但在上线前,还有很多工作需要做。人员还没有培训、业务流程与ERP还需要磨合、基础网络还要调试……这些工作哪一项出了岔子,对ERP都是致命的。
更为重要的是,虽然,宅急送从老板到员工,学习新的信息技术的愿望都非常强烈,期望着新的,丁手段能使公司再上一个台阶,但如果ERP项目失败,公司全体员工对肝的信心将受到严重打击。毕竟,宅急送是一家中小型的民营企业。
IT"学费”要交,但学了,就必须有收获。陈平虽然没有明说,但公司的企业文化告诉方进:宅急送的信息化建设只能成功。
在方进不停地被询问的同时,宅急送总裁陈平心里也在着急。就在昨天晚上,他听说,一个竞争对手由于实现了网上大型物流仓储的功能,宅急送的一个老客户已经把部分业务转移到那里去了。他连夜就给方进打电话:“问题太严重了!我们的ERP什么时候能全面运行?”
市场激烈残酷的竞争由不得他不急。现在,快递行业的一个新增长点就是帮助客户策划并执行物流仓储,也就是所谓的第三方物流。这个业务对IT技术的依赖性很强。没有先进的”技术,就等于拱手把客户送给竞争对手。
陈平揉了揉眼睛,回忆起厂宅急送这些年来的快速发展。每—次,宅急送都是领先于其他竞争对手推出新的服务。24小时门到门服务、齐全的物流配送网络、国内跨地域快递、到付款快递、异地快递……
其实,宅急送的信息化建设在今天的竞争对手圈子里,也是领先的。陈平对IT加速企业腾飞的能量和宅急送应用IT的能力都很有信心。因为算起来,宅急送的IT应用历史可以追溯到1995年,也就是公司成立的第二个年头。
IT初体验
1995年春节期间,它急送的快递业务在圈子里逐渐有了名气和好口碑。业务量呈几何倍数增加。但是,总裁陈平和公司为数不多的员工并没有时间偷着乐。为什么?那一年的春节和情人节日期非常接近,快递鲜花的业务一天就有十几万支。宅急送的送货卡车里装满了鲜花,整天早出晚归地在北京城里转。陈平清楚地记得,那时期他和员工们一天要干20个小时,受理送花订单、开票、上门取鲜花、分捡、派送。到晚上 l0点,他与员工们吃饭时,所有人拿筷子的手都在不停地抖。
但是,没人说得清一天到底送了多少枝花,到底这一天挣了多少钱。陈平想,单纯的手工处理已经吃不消了,必须买个电脑。于是,陈平到中关村攒了台电脑。扛回公司后,陈平才发现根本不能用。为什么?专门针对快递业务的软件没有,而且没入会使。怎么办?陈平花2000元钱,请一个搞计算机的朋友帮忙编了一个电脑开票的软件。于是,手工开票的问题解决了。宅急送人第一次感受到电脑的力量。
这之后,尝到甜头的宅急送陆续买了多台电脑,分别发给财务、库房、受理等。各职能部门都可以进行独立地统计了。但是,陈平很快发现,这么多台电脑各自为政,无法实现信息的共享。各职能科室的员工们劳动量减少了,但老板自己的工作量并没有减轻。这怎么行?
1996年年底,陈平找了一家几个大学生开办的软件公司,要他们为宅急送开发一套MIS系统。几个学生来宅急送做业务需求调查,3个月后,MIS开发出来了,但比较粗糙。许多人反映:用MIS比手工还要慢。这次IT尝试失败了。
陈平不甘心失败,又请来北京理工大学搞MIS的老师和学生。这次还不错,MIS真正发挥出了作用。业务操作层面的操作基本e化了。而且,该系统沿用至今,宅急送人使得还很顺手。
这个MIS有一个很有意思的功能,即把01CQ的功能整合进来。宅急送的送货卡车司机的手机号码全部放进了OICQ的人员列表。调度中心随时可以通过 OICQ发短信息通知司机去何地取货,去何地送货。驾着卡车在外面跑的司机也可以随时把送取货的信息反馈到MIS系统中来。
在不到两年里,宅急送一口气又上了几个IT项目:
2000年,北京、上海、广州、深圳等子、分公司购买了一些条形码打印和数据采集设备。北京大山子基地于当年开始试用该套设备。
2001年,宅急送与首都信息发展有限公司合作,作为首都电子商城的配套设施,共同开发了网上速递配送系统。实现了网上业务委托,支付以及网上订单的查询等功能。
同年又与中迈智讯科技发展有限公司合作,对北京、上海、广州等地的50余台车辆安装了GPS卫星定位系统。可实现对车辆的跟踪和定位,对调度工作有一定的促进作用。在网站上也可实现对特定车辆的定位查询与跟踪。
以ERP为中心
2001年,新的技术难题出现了
特别声明:本网站转载的内容,如涉及侵权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