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啤的变革:从生存走向成功
2004/5/18 9:15:15 来源:http://www-900.ibm.com 作者/编辑:
按理说,一个地方性的啤酒公司能够在短短几年的时间内迅速成长为在国内外均具有一定知名度的年产量百万吨级的企业,而且产销量仅排在燕京、青啤和华润之后,这样的成绩应该可以骄傲一番了。但是,哈尔滨啤酒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哈啤)并没有因此而满足,哈啤信息总监乔广利指出:“从我国啤酒行业的现状来看,哈啤还只能算是一个生存型企业,而不是一个可以骄傲的企业。”他更希望有一天,人们看到啤酒就能想到“哈啤”,就像见到可乐就会想到“可口可乐”一样。
信息平台为管理而建
虽然哈啤的生产规模逐年上升,市场份额日趋增大,但在前进的过程中,问题也不断出现了。哈啤的年产量在10万吨以下时,员工凭着热情干就可以了,一旦产量提高到30万吨以上时,从管理层到普通员工都有些茫然了,遇到问题也不知如何解决。大量分散的信息给哈啤带来了许多信息管理方面的问题,此时,科学的管理和流畅的业务流程就显得非常重要。于是,哈啤不得不进行业务流程的重组,而后不久,又在IBM公司咨询部门的协助下开始着手实施ERP系统。
乔广利指出:“企业在实施ERP的过程中,最容易造成一段时间内的管理混乱。要想避免这种情况的发生,最重要的手段是要做好充足的准备。”乔广利清楚地记得从1998到1999的两年时间里,哈啤的领导层频频开会,讨论每个人的责任和权力究竟包括哪些内容。直到1999年底,哈啤前后调整了6000多个流程,上至总经理,下至清洁工,每个人的岗位指标才变得一清二楚。
在信息系统的选型过程中,包括IBM在内的许多大公司都来哈啤进行了产品演示和讲解,这对哈啤中层以上干部来说是最好的管理培训课,同时也让乔广利意识到:“企业的信息化应该是为高效、优质的管理服务的,而绝不是单纯采购一些先进的IT设备就可以实现的。哈啤真正需要的是一个管理平台,而不是一个简单的信息平台。”
哈啤的信息化进程既是信息化技术在哈啤的具体应用过程,也是哈啤的管理不断创新和效益不断提高的过程。
以资源优化为目标
2001年,哈啤跨入百万吨级大型啤酒集团的行列,并由黑龙江省的地区性企业转变为全国性的企业集团,成为中国啤酒行业的核心企业之一。此时对哈啤来说,信息化建设实际上更是一项以资源优化为目标的工程。
为什么这样说呢?IBM公司的咨询顾问早在1998年就开始向乔广利阐述这样一个道理:当信息化达到一定程度后,企业的零散需求就会转化为系统需求,因此,企业不仅要拥有一个能按照管理功能来提取信息、提高信息含金量的管理信息系统,更需要一个可以实现资源优化的平台。顾问的建议促使乔广利开始重新认识IBM公司,改变了他印象中“IBM只是一家优秀的硬件产品供应商”的看法。
2000年10月,哈啤通过黑龙江省招标局公开招标整个信息系统时,立项的名称就是“哈啤资源优化项目”。乔广利对此的解释是:哈啤的资源优化要使信息系统不仅能够动态地查询每一个面向结果的信息,同时还要能够反映中间的过程,以协助企业进行管理和决策,从而实现在人力、实物、制度、信息资源等方面的优化。
卖药从治病开始
哈啤的信息资源优化过程并不是一帆风顺的。由于在ERP建设方面几乎没有任何经验,对于大型系统也没有任何概念,所以哈啤遇到了来自观念、权力再分配、职能再均衡等多个方面的阻力和冲击。但是,它的信息化建设步伐并没有因此而放慢,反而越迈越大、越走越踏实。这在很大程度上要归功于IBM公司。
自始至终,IBM公司都在全力支持着哈啤的信息化建设。乔广利至今还清楚地记得,在哈啤实施业务流程重组和ERP的前期准备阶段,IBM公司的咨询顾问和服务器部门的人曾先后多次到哈啤进行信息调研,并从管理咨询和企业信息化的角度为哈啤提出了很多中肯的建议。
IBM公司设计的解决方案贯穿了哈啤的整个ERP项目,其中包括服务器、交换机和光纤等诸多内容。对于交换机和路由器,IBM推荐选择了Cisco的产品,而信息系统的首选平台则是2台IBM pSeries M80高端服务器。整个解决方案的推荐和实施让乔广利感觉IBM更像是一家系统集成商。
可以说,在哈啤的EPR建设过程中,整个信息技术的切入和理念的提升都是在IBM公司的帮助下完成的。在具体实施ERP的2年多时间里,IBM公司的咨询部门一直在幕后默默地支持着哈啤。这也让乔广利了解到,IBM不仅依靠单纯的销售来赢得市场,还在通过不断满足用户的多种需求去争取更大的市场份额。实际上,做项目和做销售是完全不同的,做项目首先要考虑<
特别声明:本网站转载的内容,如涉及侵权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