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人遍尝四方好米的背后 是调粮的“隐痛”
2005/7/6 8:35:21     来源:浙江日报     作者/编辑:
浙江人遍尝四方好米的背后,却是调粮的“隐痛”:作为全国第二大粮食销区,浙江每年需调进粮食100亿公斤。可粮食流转中暴露出的环节多、效率低、成本高等问题,着实让业内人士头痛不已——

  调粮“隐痛”如何解

  调粮费用偏高———浙江人想吃外省米得掏更多的钱

  温州虹丰粮油集团公司每年从黑龙江调进5万吨粮食。说起调粮,该公司一位负责人概之以“折腾”一词。他解释说,公司在黑龙江把粮食装进麻袋缝包后装上火车,随后转运到大连或葫芦岛码头,水运到温州后再运抵仓库,一路上需要大批人力进行3次装卸。整个调粮过程快则半个月,慢则要1个多月。

  虹丰集团的遭遇,是我省向外调粮环节繁琐的缩影。而在许多发达国家,由于实行散粮运输,散装车到达火车站或码头后,粮食便直接由输送带运输,无需多次搬倒,调粮过程简便而轻松。

  “我省正在宁波、舟山造散粮接口,以实现散粮运输。”省粮食局有关负责人说。

  调粮成本高,除了大量的人力,还表现在需要大量的包装材料。和全国各地一样,目前我省粮食调运多采用包粮运输的方式,仅装粮用的麻袋一只就将近5元钱,以每袋装粮最多90公斤计算,0.5公斤粮食摊到的麻袋成本高达3分钱。这样,我省每年调粮买麻袋的钱就得花5亿多元。

  不仅如此。包粮运输的多环节,往往导致麻袋破损,粮食损耗偏高。据调查,与欧美国家粮食调运的撒漏损失不超过1‰相比,我国多在3‰至5‰。我省粮食撒漏如果以3‰计算,每年的损失相当于3万多亩吨粮田的产出!

  另一个事实则是,长期以来,我省粮食流通、加工等资源配置基本上还是计划经济甚至是战备时期的格局,粮库布局分散、隐蔽、靠山,粮食流通体制改革前,靠近港口、铁路等交通要道的仓容一度仅占总仓容的10%,仓储、加工、运输、供应等环节之间基本处于相互分割状态,缺乏有效的衔接和协调,造成粮食调运效率低下。

  “如果粮食调运叫不应,即使能从国内或国际市场买到粮,往往也是‘远水难解近渴’”。省粮食局有关负责人说。去年,我省为充实地方储备进口了1亿公斤小麦,到港后由于没有散卸、散装和散运自动化设施,只能用大斗抓到漏斗里,再装进麻袋,然后过磅、缝包,前后疏运了近4个月。而且,装粮用的麻袋还要到4个省采购。

  粮食流通设施和流通能力的滞后,使调粮费用偏高。来自国家粮食局的数据说,国内粮食从产区运到销区的流通费用,占销区粮食价格的三分之一左右。而在发达国家,粮食最高流通费用率不超过四分之一。

  这样一来,许多粮食贩销企业就不得不把流通成本转嫁到消费者头上,市民要想吃外省好米就得掏更多的钱。据了解,今年上半年由于运力紧张、运输成本居高不下,加之产区、销区粮价倒挂———黑龙江粮价高于我省粮价,许多粮食贩销企业怕亏本,停止从东北调粮,纷纷把目光转向江苏、安徽等周边地区,以减少流通成本。

  3至5年初步建成南方地区粮食集散地———让老百姓饭碗端得更稳当,吃得更丰盛

  如何让粮食货畅其流,让老百姓吃上廉价好米?我省已率先在全国建设粮食现代物流,着力打造区域性粮食物流中心———各地通过加快整合现有的粮食流通资源,将粮食储运、加工、批发配送和信息融为一体,依靠散装、散运、散卸、散储等“四散化”来提高流通效率,减少物流损耗,降低物流成本。

  目前,全省各地正在抓紧规划、建设粮食物流中心。在舟山,5万吨级粮食专用码头已建成投入使用;省级中转储备粮库项目一期工程也已竣工。杭州粮食物流中心已完成规划、设计和征地工作,建成后,杭州城内的粮食批发市场和粮油加工企业将搬迁到此,实行“集体办公”。温州、宁波、嘉兴等地的粮食物流中心一期工程今年都将建成投入使用。

  “通过粮食现代物流建设,争取用3至5年时间初步把我省建设成南方地区的粮食集散地。届时,老百姓饭碗端得更稳当,吃得更丰盛。”省粮食局负责人如是说。

特别声明:本网站转载的内容,如涉及侵权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