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保税区可借鉴国外经验转型为自贸区
2011/4/18 13:35:48 来源:浙江物流网 作者/编辑:
我国保税区是经国务院批准的开展国际贸易和保税业务的区域,区内允许外商投资经营国际贸易,发展保税仓储、加工出口等业务。我国从1990年代开始,在沿海地区陆续设立了15个保税区。
随着国内外贸易形式的变化和我国对外开放的深入,目前这些保税区必须寻求新的定位,面临着向自由贸易区转型的迫切问题。中山大学经济研究所所长陈浪南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当前我国保税区发展中必须解决的难题之一,即目标模式的选择转型过,“自由贸易区是我国保税区未来转型的最好方向”。
天津港(集团)董事长于汝民向记者表示,国外自由贸易区发展模式对我国保税区向自由贸易区转型有着重要的借鉴作用。
发展本国的对外贸易、繁荣地方经济和扩大就业是国外设立自由贸易区的主要目的,最典型的是美国对外贸易区的迅速增长。20世纪60年代末70年代初,美国在全球经济中的地位开始下降,与此同时,美元贬值,失业人数增加。在此情况下,为了刺激对外贸易发展,各州纷纷设立对外贸易区。到1980年,全美的自由贸易区增加到77个,到1994年底,自由贸易区已达199个,贸易分区达285个,总数为484个。
近年来无论是在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自由贸易区的数量仍在持续增长。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全球已有1200多个自由贸易区,其中15个发达国家设立了425个,占35.4%;67个发展中国家共设立775个,占65.6%。于汝民向本报记者表示,我国作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却没有一个自由贸易区,业内人士认为这与我国快速发展的经贸形式不符。
随着国际自由贸易区数量的持续增长,自由贸易区的功能也在不断扩展。早在70年代开始,国际上以转口和进出口贸易为主的自由贸易区和以出口加工为主的自由贸易区就已经开始相互融合,其功能趋向综合化。因此,目前世界上多数自由贸易区通常都具有进出口贸易、转口贸易、仓储、加工、商品展示、金融等多种功能。这些功能综合起来会大大提高自由贸易区的运行效率和抗风险能力。
目前世界上四个主要的自由贸易区是阿联酋迪拜港自由港区、德国汉堡港自由港区、美国纽约港自由贸易区、荷兰阿姆斯特丹港自由贸易区。他们的管理机构权威性非常强,对自由贸易区管理机构授权上大体相近。
“这四个自由贸易区的管理模式都是港区合一,成立经联邦政府授权的专门机构,负责管理和协调自由贸易区的整体事务,并有权审批项目立项。”陈浪南表示,自由贸易区特别注重与城市功能的相互促进,超前进行整体规划和建设,极富特色和成效,带动了周边城市经济发展,尤其是在金融、保险、商贸、中介等第三产业发展上成效显着。
阿联酋迪拜港自由港区是国际典型的自由贸易区。迪拜的杰贝-阿里自由贸易区成立于1985年2月,位于迪拜市西南50公里处,是阿联酋全国最大的自由区。自由区的管理机构是自由区管理局,是由港口、海关和自由区组成的联合体。迪拜政府在自由区的基础设施方面进行了大量的投入,包括交通、通讯和高速数据传输。区内除有空地可供出让外,还可向投资者出租建成的办公室、厂房和仓库。自由区管理局可以直接向投资者颁发营业执照,还提供行政管理、工程、能源供应和投资咨询等多种服务。
我国建设和发展保税区的根本目标是为了改善我国投资的软环境,特别是利用海关保税的独特条件,最大限度地利用国外资金、技术,发展外向型经济,使保税区真正成为开放型经济的新的增长点,带动区域经济发展。
探索我国自由贸易区的建设,可结合我国现有保税区的具体情况并借鉴国外自由贸易区的成功经验,选择有条件的保税区先行试点。业内人士表示,一旦我国保税区向自由贸易区试点转型取得经验后,我国沿海、沿边地区可构建一个功能有所侧重、更加开放、更加自由的贸易区域体系。(本文来源:中国联合商报)
特别声明:本网站转载的内容,如涉及侵权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