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东商城将遭遇“四道坎”
2011/7/19 17:19:48 来源:浙江物流网 作者/编辑:
从2004年的1000万元、2005年的3000万元直到2010年的100个亿,京东商城用7年时间不仅创下了一个又一个销售及其增长的奇迹,同时也让人们已经开始习惯网上购物了,当然也树立起了京东的品牌形象。从这些来看,过往的京东无疑是成功的。但面对未来,京东要想持续的领先,其必须刮骨疗伤,甚至凤凰涅盘。
其一,无法持续的低价。
众所周知,真正的市场低价无非来自于两个层面的优势,一是由于大量的规模采购而形成的议价话语权,二是因为高效灵活的物流配送而节约的成本。可京东直到去年其销售额才不过100亿,这和动辄上千亿销售的苏宁、国美显然不是一个级别的,采购优势无从谈起。再看物流配送,尽管这几年京东把融资来的钱至少有一半都花在了物流配送中心的建设上,但由于家家都在这上面发力,京东的优势自然也难以体现了。
失去了真正低价的根基后,京东要想继续维持其低价的形象,只能亏本销售了。据了解,在3C商品的采购价上,加上5%的毛利即为京东的价格。而京东商品的综合费用率为6.7%,这显然是一个亏损的财务比值。按照刘强东的逻辑,所有的流通企业都有一个共性——当它的销售收入达到一定规模时,就可以实现赢利。所以,“未来,京东商城不会通过提升价格来赢利,而是随着规模不断扩大,加大拿到厂商的返点。”
只是要等到厂商返点能够支撑资金周转循环的那天,京东就必须得持续地“烧”下去,需要有及时雨一样的资金源源不断地投入。而在刘强东确保51%的绝对控股权的底线面前,会有多少“及时雨”的资本到位,确实还是个未知数。这还不说京东由于不可思议的低价已经给品牌商的传统价格体系带来的冲击,从而导致京东的零供关系的日益紧张。而且,对于所谓的京东低价,那是之前相对于苏宁、国美等实体店而言的,现在两大家电零售巨头都开始发力网购了,两者相比,京东还有优势吗?
其二,亟待转变的盈利模式。
京东之所以敢“烧”钱,主要是基于其一种预期,能从厂商那拿到足够多的返点。其逻辑其实很简单,通过低价吸引消费者——消费者多了自然就能做大——销售规模大了自然就能扩大话语权。
不难看出,京东从一开始采用的就是典型的通道费赢利模式。先不说是否是真的低价,低价能维持多久,也不说这一切都是建立在不断有钱“烧”的基础上的,单纯说这一模式,其实就已经决定了京东将来持续竞争力的缺失。而且,像京东的主要对手苏宁易购、当当网现在已经开始尝试自营模式了。已经走在了前面。京东还能落后吗?
其三,便是来自于资本市场的压力。
自2009年以来,京东已经获得了3笔融资,而且规模还不小,这对于当初还处于起步阶段的京东来讲,的确是雪中送炭。但天下没有免费的午餐,资本的本性就是逐利。尤其是其固有的短期退出机制可能和公司的长远规划永远都是一对矛盾体。
京东现在也正面临着这一两难选择。按照一般风投的运作机制,最长3~5年就开始寻求退出了。而到目前为止,京东的第一、二笔融资好像都到了该退出的时候了。退不退,能不能退,无论是风险投资人还是京东,其实都很纠结。面临京东直到目前仍处于亏损的局面,风投肯定不甘心退出。所以,京东要赶快上市。否则,越往后走,京东的资金链可能越是个问题。
最后,可能还在于操之过急的扩张战略。
应该说,经过几年的发展,京东在家电的垂直电子商务领域还是做得不错的。但在2010年就迫不及待地进军百货领域,多少有些失策。
3C产品尤其是大宗家电的B2C网购,虽然增势明显,但目前还远远做不到媲美国美、苏宁的程度。从这点看来,京东的家电实力并没有大到可以挟持上游厂商,也没有有效的办法提高产品售价。细分领域还没有做强,就希望在整个B2C领域做大,有点不切实际。(本文来源:现代物流报)
特别声明:本网站转载的内容,如涉及侵权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