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嘉陵制造实现“数字化”物流管理
2004/9/24 10:24:44 来源: 作者/编辑:
从“人治”变成机器来管理,重庆嘉陵从ERP中尝到了甜头,并彻底巩固了企业信息系统的管理“权威”,其技术中心也升格为国家级技术中心。
在以财富为中心进行扩展的ERP实施法则指导下,嘉陵信息化敢于创新、开拓,总结了一系列切实可行的应用方法,取得了相当显著的效果。
“我们现在把自己的身家性命都赌在了这套IT系统上。”重庆嘉陵公司副总经理对记者说。一家地处西部山城、有着上百年历史的超大型制造企业,缘何对IT技术应用有着如此高的热情?从重庆嘉陵“吃第一只螃蟹”的IT应用意识中,人们或许能窥见中国西部制造业的信息化曙光。
“玻璃鱼缸”论
1995年,做了8年采购员的高勇正式就任公司物流部副部长,多年来切身痛感于国有企业物流采购过程中的种种积弊,高勇上任后想做的第一个件事就是把物流系统化、制度化、IT化、网络化。在全公司大会上,高勇第一次旗帜鲜明地抛出了他的“玻璃鱼缸”理论。
“我做了8年采购,最弄不明白的一点就是,我们公司的采购过程就像是一缸混水,搞不清楚厂里有些什么东西,现在我的任务就是要把它弄清亮。以前我站在鱼缸外边,有没有摸到鱼可以不论,可现在轮到我抓这块业务,如果这缸水还是像以前那样混浊,突然哪一天又从里面冒出一只大鱼的话,到时候说不定就把我给咬死了,但是我这个人从来不当冤鬼。”
基于“不做冤鬼”的想法,高勇才有了“把水搞清亮”的朴实想法,“暂时我也允许有细菌存在,说得俗一点,这一缸水里面不怕有几条沙虫,但是我要给这些沙虫标号,A、B、D、E、F、G,而且我也知道每一条沙虫是谁养的,因为这是中国特有的国情嘛,那么现在我可能还让你成活着,什么时候要‘掐死’你再说,但现在就是要在我的手里掌握着,到最后肯定是要掐死的。”
做了8年的采购经理,高勇说自己“底气这么足”,就是因为整个采购流程,甚至包括当时国有企业中盛行的一些阴暗和灰色地带,他都是“门清”,“我就是要警告他们,为什么敢触动他们的利益,因为自己身子硬,所以他们在我面前很蔫。但要把水搞清,靠我一个人的力量当然不行,一方面不可能保证所有的工作都是由一个人来做,自己做得累死,别人还会指责你,你是怎么做出来的?整个过程不受控;另一方面,也会有人说,权力全集中在你一个人这里,所有的鱼都围上你了,你自己会不会被撑死啊?”
高勇想到的是用一整套IT系统来将物流固化,实现“可数字化管理”,“这样一来,判断和奖惩就用不着我亲自去操刀,我要管的只是制度和过程。”
浅显的一番表白,感动了全公司所有在场的人,高勇期望的物流系统,就是通过“数字化管理”,彻底终结公司采购过程中长期盛行的人情管理和经验主义。更重要的是,那年高勇第一次被提到中层干部岗位上,“冲劲十足”,“我做任何一件事情,目标就是要在这个行业做到第一或第二,这也是自我价值的体现,另一方面,能够把大家团结起来,同心同德,使整个流程都受控,不带二心,把事情做起来,大家早晚都会认可这一点。”
“透明”的物流
在重庆,拥有上百年历史的嘉陵公司是仅有的几家大规模制造企业之一,也一直是中国摩托车工业的骄傲。1993年公司进行股份制改组后,拆分出来的股份公司于1995年上市。迄今为止,嘉陵摩托车的累计销售收入达285亿元,累计创利税近46亿元,摩托车年产量、产值、销售收入、利税等多项经济技术指标和生产技术、产品质量、企业管理均居全国同行业领先地位。
从20世纪90年代初开始,伴随着嘉陵“军转民”和企业改制的需要,大规模的IT技术应用也使嘉陵走上了优化产业结构的不归路,如果说IT技术的应用为嘉陵的企业市场化再造提供了工具的话,那么嘉陵公司的一波又一波的企业体制变革和管理创新,则为IT技术的工具应用提供了背景和可能性。
1987年,刚从电大读完财务专业的高勇被分配到嘉陵,当上了一名采购员,一开始碰到的全是“问题客户”,啃的都是些“硬骨头”,凭着自己的勤勉、真诚和努力,高勇很快脱颖而出,从采购员、计划员、副科长、科长、副处长、处长,一路做到主管企业发展规划和信息化改造的副总经理。
在多年的采购实践中,高勇也一直在寻思一个“一劳永逸”的解决之道:如何让企业的计划、采购、仓储每一个流程都受控,使整个管理透明化,而非采取企业通用的经验主义和简单的行政指令,传统的这些做法不仅随意性大,而且特别容易滋生采购过程中的腐败温床。
1995年前后,在高勇的大力陈词之下,时任物资部副部长的他开始筹划嘉陵最早的物流管理系统,摆脱手工记账,并尝试在采购和销售环节分阶段实现电算化。这也是嘉陵建设的第一个“信息孤岛”。“一种管理手段要克服些问题,关键是你的想法一定要能借助有效的手段,才能够实现\",高勇的这个初衷、朴素的想法,促使他一开始推行了最早的一套IT物流管理系统,“系统刚上<
特别声明:本网站转载的内容,如涉及侵权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