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建新:中国外贸与物流,40年巨变再出发
2018/11/14 14:49:39     来源:掌链     作者/编辑:浙江物流网
  一、改革开放造就中国成为贸易大国和全球最大物流市场
  中国从贸易弱国到贸易大国
  在新中国成立后至改革开放前的近30年里,由于1949年解放时旧中国留下的是一个经济衰败、各方面都非常落后的烂摊子,加上西方国家的长期封锁,国内建设多次受到左的指导思想影响,使国民经济和对外贸易的发展都受到了很大干扰,那时候几亿农民搞饭吃还没有解决温饱问题,我们虽然以自力更生为主初步建立起了新中国的工业体系,但是工业化水平与发达国家相比差距很大。特别是“文革”十年动乱更把中国经济拖到了崩溃的边缘,搞外贸还被扣上了“洋奴、买办”的帽子。这个时期我国实际上处于“封闭和半封闭”的状态。导致当时中国的对外贸易量很小,能够出口的工业品农产品很有限。
  据统计,1978年我国进出口总额按人民币计价仅为355亿元,还不到同年世界进出口总量的百分之一(约0.8%),在全球货物贸易中列第29位,比一些发展中国家的排名都低。正如邓小平同志1979年时指出的那样:“穷的中国不可能有很大的贸易额。”这既反映了当时我国经济贸易发展的落后情况,也表明了这种状况与中国作为一个大国以及是联合国“五常”之一的政治大国的地位很不相称,必须要尽快改变。
  1987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40年间,我们党和国家带领全国人民始终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定不移地推进改革开放,使中国的综合国力与国际地位显著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明显改善。以中国加入世贸组织(WTO)为标志,中国经济加快融入了世界经济,中国的对外经济贸易也开创了全新的局面。
  2017年中国货物进出口总额达到27.79万亿元人民币(下同),同比增长14.2%(其中货物出口额12.46万亿元,货物进口额15.33万亿元),比1987年增长782倍,年均增速达18.6%。我国进出口占全球份额从1978年的约0.8%上升为2017年的11.5%,货物贸易重回全球第一,其中出口占世界比重的12.8%,进口占世界比重的10.2%。今年1-8月我国进出口总额19.43万亿元,同比增长9.1%。我国自2009年以来已连续九年保持了全球货物贸易第一大出口国和第二大进口国地位,是全球最大的市场之一,成为了全球12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主要贸易伙伴。
  在全球贸易持续低迷背景下,中国进出口表现优于同期的其它主要经济体,自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爆发以来,中国进口额增量占全球增量的近20%。与此同时,我国外贸直接或间接带动就业人数达到1.8亿左右,约占全国就业总数的23%。年进口环节税收达1.5万亿元,超过全国税收收入的10%。中国外贸不仅成为促进本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柱,同时也成为了促进世界经济复苏与发展的重要动力。
  中国变身全球最大的物流市场
  贸易兴旺则带动物畅其流。改革开放40年来中国经济与进出口贸易的持续增加,近14亿人口的消费规模且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带动了消费升级,产生了巨大的物流需求,为物流业在国内外的发展提供了充足货源与广阔市场。与此同时,我国交通运输业鼓励竞争,中外交通物流企业同台竞技,国内交通基础设施大发展,中国综合运输网络日益改善并越来越与全球海陆空的运输网络对接,不断为中国物流业的发展增添市场活力,为中国物流服务提高效率,走向世界创造了有利条件。
  中国物流业的发展优势首先在于物流市场的规模巨大。1978年我国的货运量仅有24.89亿吨,到2017年全国货运量已达479.4亿吨,40年来增长了19.26倍。其中的公路货运量、铁路货运量、港口货物吞吐量多年来居世界第一位。2017年快递业务量突破400亿件,继续稳居世界第一。从2016年起,中国的社会物流总费用就超过了11万亿元,开始超过美国,成为了全球最大的物流市场。目前中国物流业从业人员超过5000万,占全国就业人员的6.5%;物流业为我国的劳动大军提供工作岗位,为扩大就业做出了重要贡献。
  其次是物流需求向消费型服务的结构升级。新中国从成立到改革开放的前30年里,交通及物流业以满足工农业生产型和民众温饱型的运输物流服务需求为主。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民生改善与经济结构调整,近十年来我国由消费驱动经济增长的特征日益明显。统计显示,从2011年起,我国经济的增长模式出现了历史拐点,在拉动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中,消费首次取代投资和贸易而成为了拉动经济增长的第一引擎。2011年以来消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连续超过50%。2017年我国第三产业增加值在全年国内生产总值(GDP)比重为51.6%,全年最终消费支出对GDP增长的贡献率为58.8%。
  2017年,我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36.62万亿元,同比增长10.2%,全年网上零售额71751亿元,同比增长32.2%。其中网上商品零售额54806亿元,同比增长28.0%,占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比重为15%,网上零售已成为重要的消费力量,并以快递企业为主完成物流服务。2017年,我国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为59660元人民币,比上年增长6.3%。按美元汇率折算,人均达到8826美元,中产阶层稳步增加,人数相当于美国人口,中国成为中等收入国家。参照多数国家经济发展的历史经验,表明消费升级正在成为今后推动中国经济持久增长的主要动力,由此也决定了中国的物流需求向消费型服务结构升级的发展大方向。
  三是物流运行的科技含量不断提高。近年来我国物流企业在物流大数据、物流云、物流模式和物流技术等几大领域的年度市场规模超过了2000亿元。“十三五”时期,国家实施“互联网+”战略,越来越多的物流企业加大了技术装备改造升级力度,行业信息化、自动化、机械化、智能化的发展趋势明显,表明科技创新和技术进步成为新时期我国物流业提质增效的驱动力之一,以智慧物流来加快行业的转型升级成为了必然趋势。
  四是中国的社会物流效率与物流产业地位稳步提升。在改革开放以来的大部分时期内我国物流业处于粗放经营与多头管理,物流市场主体过于小、散、乱,社会化程度低;物流经营上的无序竞争,跑冒滴漏,污染严重,效益低下成为常态,导致我国与发达国家社会物流效率的差距很大。“十二五”以来,国家根据经济发展与社会需求的新变化,提出了中国经济向高质量发展的要求。物流业根据国家产业结构的调整要求不断优化,同时国家与地方政府持续加大了对物流业的政策支持与降本增效的力度,使中国的社会物流效率稳步提升。
  2017年中国社会物流总额252.8万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同比增长6.7%,增速比上年同期提高0.6个百分点。同年社会物流总费用与GDP的比率为14.6%,比上年同期下降0.3个百分点。这也是我国连续六年的下降。2017年我国服务业占GDP的比重已达51.6%。根据测算,服务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每上升1%,社会物流总费用与GDP的比率就会下降0.3-0.4个百分点。随着中国经济的提质增效,中国社会物流效率稳步提升的趋势显现,但是与发达国家社会物流总费用平均约占GDP8 %的水平相比,中国物流业仍然有很长的路要走。

(图:2010-2017年中外社会物流总费用在GDP占比比较)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物流业的产业地位也随着其在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中的作用日益重要而从过去的辅助性产业地位提升为支撑国民经济发展的基础性、战略性产业。中国物流业的发展前景喜人。
  二、中国扩大开放再出发:新基础、新平台
  中国扩大开放的新基础
  改革开放40年的伟大实践和经济腾飞为中国站在21世纪初叶,启动深化改革与扩大开放的新阶段,奠定了坚实的新基础。中国GDP从1978年的3679亿元增长到2017年的82.71万亿元,GDP首次突破80万亿元大关,中国经济总量已占全球经济的15%,自2010年开始中国经济规模稳居世界第二。
  人均GDP以美元计算达到8826美元,220余种主要工农业产品生产能力达到世界第一的水平,连续多年对世界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超过30%,正真起到了在世界经济增长中“发动机”和“压舱石”的作用,多种关键性重大科技项目取得了突破性进展,中国经济的发展水平已经摆脱了改革开放前整体性的“落后”,在“量”的积累上达到了较高的程度。但同时也要清醒地看到我国仍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没有变,所处发展阶段的“质”没有变,中国还有大量的贫困人口与经济落后地区,仍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
  中国扩大开放的新平台
  2018年4月,习近平主席在博鳌亚洲论坛上,向全世界发出了中国人一定会把改革开放进行到底的时代最强音,他指出:“中国开放的大门不会关闭,只会越开越大”。让我们来简要盘点一下中国扩大开放的诸多新平台。
  “一带一路”倡议+国际区域合作对接 推动共商共建共享
  2018年适逢“一带一路”倡议提出5周年。2013年秋,国家主席习近平西行哈萨克斯坦、南下印度尼西亚,先后提出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重大倡议,5年来其理念不断丰富,路径日渐清晰。“一带一路”倡导的政策沟通、设施联通、贸易畅通、资金融通、民心相通的“五大愿景”和坚持对话协商、共建共享、合作共赢、交流互鉴的发展原则,广受沿线国家与国际社会的欢迎。有专家指出,“一带一路”东西互济、陆海联通,有助于消除内陆-海洋、南北及国内发展的差距。特别有助于把像老挝这样的“陆锁国”变成“陆联国”,因此,格外受到内陆国家、内陆地区的欢迎;与此同时,通过全球产业链的重新布局,也有助于消除一些国家由于贸易保护主义等带来的全球化弱势群体发展的短板。
  “一带一路”倡议正迎来早期的收获季。5年来已有103个国家和国际组织同中国签署118份“一带一路”方面的合作协议。在2017年首届“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279项成果中,265项已经完成或转为常态工作,剩下的14项正在督办推进,落实率达95%。
  5年来,许多重点项目在沿线国家推进,中国同“一带一路”相关国家的货物贸易额累计超过5万亿美元,对外直接投资超过600亿美元,为当地创造20多万个就业岗位,我国对外投资成为拉动全球对外直接投资增长的重要动力。共建“一带一路”大幅提升了中国贸易投资自由化便利化水平,推动中国开放空间从沿海、沿江向内陆、沿边延伸,形成陆海内外联动、东西双向互济的开放新格局。共建“一带一路”正在成为中国参与全球开放合作、改善全球经济治理体系、促进全球共同发展繁荣、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中国方案。
  “一带一路”由中国倡议,在全球共建共享,正成为拉动全球经济增长的新引擎。而将“一带一路”与多个国际区域性合作组织及各自国家的战略发展对接,也正引发多方面的兴趣与尝试。包括金砖国家、上海合作组织、中非合作论坛、中拉合作论坛、中国-阿拉伯合作论坛、中国与中东欧国家“16+1”合作机制、中国—东盟领导人会议(10+1)、东盟国家与中日韩“10+3”合作机制、中国—太平洋岛国经济发展合作论坛等。普遍认为这些合作将有利于更多的发展中国家搭乘“一带一路”合作共赢的国际快车,促进世界联动与协同发展。许多发达国家和跨国公司也看到了实施“一带一路”倡议中的巨大商机,纷纷表示愿意参与,希望与中国企业在第三方的国家开展项目合作,实现多赢。
  中欧班列不断扩容 开辟亚欧联动新通道
  中欧班列(英文缩写CRexpress)是由中国铁路总公司(以下简称“铁总”)组织,相关地方政府与企业积极参与,按照固定车次、线路、班期和全程运行时刻开行,运行于中国与欧洲以及“一带一路”沿线国家间的集装箱等铁路国际联运列车,它是深化中国与沿线国家经贸合作的重要载体和推进“一带一路”建设的重要抓手。
  中欧班列有三大优势。一是在运输方式上可以节省时间与运输成本。对于许多远离海洋、港口的沿线内陆国家的国际货物运输来说,采用中欧班列的运输方式将比传统的海运方式节省时间,又比航空运输方式节省费用。二是搭乘中欧班列,将中国中西部地区原来不利于经济发展的地理劣势瞬间转变为开放的高地和与国际接轨的前沿。直接带动了郑州、武汉、长沙、重庆、四川(成都)、西安、银川、兰州、乌鲁木齐、昆明、贵阳等中国内陆地区向西开放的经济触角延伸至欧亚大陆,有利于中国东部、中西部经济与社会的协同发展。三是推动亚欧大陆的联动发展。
  亚欧大陆拥有世界人口的75%,地区生产总值约占世界总额的60%,东面有活跃的东亚经济圈,西面是发达的欧洲经济圈,“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资源禀赋各异,经济互补性强,通过中欧班列必将不断扩大和深化中欧及“一带一路”沿线国家间的经贸合作,促进双方在各领域的往来,共同发展。
  目前,中欧班列依托西伯利亚大陆桥和新亚欧大陆桥,已初步形成了西、中、东三条中欧班列运输通道。自2011 年首次开行以来,中欧班列发展势头迅猛,辐射范围快速扩大,货物品类逐步拓展,开行质量大幅提高。据铁总官网发布的信息,2017年中欧班列开行达3600列,累计开行数量突破6300列。到今年8月底,中欧班列累计开行数量突破1万列,国内开行中欧班列的城市已有37个城市,到达欧洲15个国家43个城市,已达到“去三回二”,重箱率达85%。亮丽的“成绩单”已经提前实现了国家规划的“到2020年中欧班列年开行5000 列左右”的目标。
  中欧班列还在不断的扩容中,甚至将引来新的国际合作模式。例如,作为海运强国的近邻日本、韩国等国提出了以国际铁海联运的方式经由中欧班列开辟日、韩等国产品陆路输欧新通道的设想与调研活动。
  当前中欧班列仍处于发展初期,在运作中存在着的突出问题有:供需对接不畅通,各地争抢班列的货源;班列开行的数量爆发性增长,部分铁路段利用率接近饱和,部分站场换装设施无法满足运输需求,口岸出现拥挤,沿线基础设施和配套支撑能力不足;班列的综合运输成本比较高,通关便利化水平有待提高等。我国政府与各地高度重视这些问题,正采取积极的措施加以解决,我国与沿线国家积极建立政府间协调、合作的机制性机构等,经过多方面的努力,将促进中欧班列行稳致远。
  跨境电商迈大步 成为外贸发展新模式
  在互联网时代,跨境电商进出口已经成为我国外贸发展新模式和新动力。商务部预测,2018年我国跨境电商进出口总体交易规模将达到8.8万亿元。中国已成为世界最大的电子商务贸易市场。
  跨境电商之所以广受欢迎,迅速发展,是在互联网普及的情况下,它比传统的外贸方式优势明显。一是成本低、效率高、便利性。开店办公司可以因陋就简,在运作上电商可以跨越传统贸易(如通关、交易、物流等)很多不便利的地方,利用跨境电商的 “单一窗口、电子口岸”,大大提高效率,迅速实现双边贸易。二是为中小企业提供了快速进入国际市场的通道。以前的国际贸易市场是资本、资源雄厚的大企业为王,而今后借助电商平台,无数做小本生意的中小企业也可以平等、便捷地在国际市场上寻找商机并迅速成交,这不但将有利于全球中小企业的良性发展,增加市场活力与竞争的公平性,更大的意义在于中小企业才是所有国家企业的大多数、就业的大多数,是社会稳定的基础。三是可以满足个人消费者不出国门就能买遍全球的愿望。四是推动了国际物流大发展。
  我国跨境电商的商业模式主要有,一是为企业服务的,如企业对企业(B2B),占据了电商贸易的大头。二是为消费者个人服务的,如企业对个人(B2C)、个人对个人(C2C)等,这部分每年的增长都很快。三是由政府推动的跨境电商聚集区,如由国家批准建立的跨境电商综合试验区,目前已有三批,35个城市。试点已取得积极成效,例如杭州作为全国首个跨境电商综试区,经过先行先试,跨境电商交易额从2014年的1亿多元,快速增至2017年的600多亿元,产业规模增长了近500倍,跨境电商已经成为杭州外贸发展的新动能和产业转型的新引擎。
  在这些批准的试点城市中,许多都是我国推动“一带一路”的节点城市,东部、中西部都有,并且多数开行了中欧班列,国家通过不断扩大试点城市,就是要求以跨境电商为突破口,在物流、仓储、通关等方面进一步简化流程、精简审批,完善通关一体化、信息共享等配套政策,持续地推进对外开放、促进外贸转型升级。四是在国外复制中国的跨境电商模式或者中外电商企业合作、投资入股经营等。
  例如,2017年3月,阿里巴巴集团与马来西亚数字经济发展机构(MDEC)共同宣布,双方将通过战略合作,联手在马来西亚打造中国以外的第一个eWTP数字中枢,帮助马来西亚乃至整个东南亚地区的年轻人和中小企业参与全球贸易。这也意味着,2016年9月写入了中国杭州G20公报的eWTP(eWTP,意指通过互联网来帮助各国的中小企业和年轻人参与全球贸易的电商平台的服务机构),已经从理念变成实实在在的行动。现在,中国电商模式的成功正吸引不少国家希望与中国大型电商企业合作,共建这种中国式的电商服务平台,以促进本国与地区中小企业和经济发展。电商模式还将在实践中继续创新。
  跨境电商的高速发展离不开跨境物流的高效服务,这两个行业相互支撑已形成了战略协同关系。目前我国跨境电商物流的主要模式有海外仓储、邮政包裹、国际快递、国内快递及专线物流等。

(图:中国跨境电商物流的主要模式)

  创建中国进博会,扩大进口促消费升级
  2017年5月,习近平主席宣布中国将从2018年起举办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以下简称“进博会”)。同年6月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第三十六次会议审议通过了进博会的《总体方案》。进博会将坚持政府引导、市场运作、企业经营,加强同世界各国和国际组织的合作,调动部门、地方、企业的积极性,努力办成国际一流的博览会。
  在当前国际上贸易保护主义抬头之时,中国举办这个全球首个以进口为主题的博览会,广受世界的欢迎,被外界称为中国主动扩大开放的一大“创举”。将有利于推动经济全球化,促进开放型世界经济发展。据商务部统计,将有17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3000多家参展商参加这届盛会。而主办地的上海将再次作为新时代中国改革开放的窗口而向世界展现她迷人的风采。
  举办进博会也是中国外贸转型升级的一个重要标志。我国从1957年举办第一届中国出口商品交易会,到2007年中国出口商品交易会更名为中国进出口商品交易会、由单一出口平台转变为进出口双向交易平台,再到2018年在上海举办首届中国进博会,是中国的外贸政策从出口导向朝着注重进出口平衡发展方向转变的重要标志。预计未来5年,中国将进口超过8万亿美元的商品,吸收6000亿美元的外来投资,对外投资总额将达到7500亿美元,出境旅游将达到7亿人次。这将为世界各国提供更广阔市场、更充足资本、更丰富产品、更宝贵合作契机。将为世界各国带来巨大商机。而定期举办进博会将有利于中国扩大进口、促进对外贸易平衡发展,改善供给结构、引导国内企业走创新驱动发展之路,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对美好生活的需求。
  扩大金融开放 人民币“走出去”
  金融作为现代经济的核心,扩大金融业的对外开放是我国对外开放的重要方面。无论开展对外经济贸易合作,还是中外企业投资办厂、“走出去”,都离不开金融业的支持。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政府对于金融业的开放实行分阶段的有序开放。随着我国在全球经济地位的提升,金融业对外开放不断扩大,在金融机构与金融市场开放、完善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人民币国际化等方面取得长足进展。
  例如,中国提出“一带一路”倡议,亚洲基础设施投资开发银行(AIIB)应运而生。再如,2015年12月1日(北京时间)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执行董事会的会议决定,从2016年10月1日起,将人民币纳入SDR货币篮子(指纳入的货币将具有特别提款权的功能,即为各国公认的世界货币)。人民币在SDR货币篮子的占比将达到10.92%,超过英镑和日元,成为SDR货币篮子中的第三大货币。中外舆论认为,人民币“入篮”具有重要意义。它被接纳后将是自二战后布雷顿森林体系时代第一个真正新增的、第一个来自发展中国家的、也是第一个按可自由使用标准加入的SDR货币。此举是对中国经济发展和改革开放成果的肯定,是人民币国际化的里程碑,也是中国和世界双赢的结果。
  党的十九大后,为了适应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与扩大开放,2018年的上半年,中国人民银行宣布了今年12项金融业开放的重大措施和时间表,核心是放宽外资金融机构的市场准入和经营范围。综合来看,新一轮金融开放对中国金融市场和金融服务而言是机遇大于挑战,利大于弊。外资金融机构的进入将优化竞争结构,加快国外成熟金融产品的引入,提升资本市场的交易量和流动性,改进对企业和个人的金融服务质量,促进对外经贸事业的发展。
  发展国际旅游 中国游客遍世界
  发展国际旅游业同样是我国对外开放和外经贸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外面的世界很精彩!”这是改革开放以来让几代国人都十分熟悉和喜爱的一首老歌的歌词。随着经济的持续发展,国民收入与生活水平不断提高,除了日益火爆的国内游之外,越来越多的中国人选择了出境游,中国也因此成为世界最大的旅游客源国和对世界旅游业贡献最大的国家。中国旅游研究院发布的《中国出境旅游发展年度报告2018》指出,2017年中国出境旅游市场达到1.31亿人次,占全球游客总数的10%(这接近了日本全国的人口总和)。2017年中国出境旅游花费为1152.9亿美元(约7600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6.9%与5%。保持了过去几年的增幅。可以预见,未来国内能够长期保持稳定、经济增长、国泰民安,中国发展国际旅游有着持续的动力与美好前景。
  三、维护规则,应对挑战
  当前,世界经济长期低迷,贫富差距、南北差距问题更加突出。与此同时,个别西方大国打着“本国利益优先”的旗号,行贸易保护主义之实,到处挥舞制裁大棒,破坏全球的贸易规则,世界经济面临的新的威胁。
  2018年10月8日,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宣布将今明两年(2018-2019)世界经济增速预期下调至3.7%,并警告贸易紧张局势加剧是世界经济面临的主要威胁。
  IMF发布的最新一期《世界经济展望》报告预计,2018年新兴市场和发展中经济体2018年增速预计为4.7%,其中中国今年经济增速预期维持在6.6%不变,而发达经济体的增速仅为2.4%,其中美国经济增速为2.9%,欧元区经济增速为2%,日本经济增速为1.1%。
  IMF今年10月发布的最新一期《世界经济展望》报告指出的,今年以来,美国对多种进口产品加征了关税,贸易伙伴已经或准备采取反制措施。贸易紧张局势加剧以及由此带来的政策不确定性上升可能挫伤商业和金融市场情绪,引发金融市场动荡,并导致投资和贸易减缓。报告指出,世界经济增长面临的下行风险已经上升。贸易紧张局势加剧,基于规则的多边贸易体系可能被削弱,这是经济前景面临的主要威胁。报告警告,贸易壁垒的增加会破坏全球供给链,阻碍新技术传播,最终导致全球生产率和福利下降。更多的进口限制还会提高可贸易消费品的成本,对低收入家庭造成特别大的损害。
  中国政府与世界绝大多数的国家和人民一道,坚决反对贸易保护主义,坚定维护全球的贸易规则,同时冷静应对挑战,反对贸易霸凌,勇敢地维护自身正当的合法权利,顺应历史潮流,推进与各国的合作互利共赢,不断扩大朋友圈,努力维护和扩大过去几十年基于规则的国际贸易一体化带来的收益,继续推进经济全球化的发展。
  四、中国物流企业走出去要做好“功课”,勇闯市场
  站在我国新一轮扩大开放的历史起跑线上,顺应中国企业国际化经营的大潮,中国物流企业的服务也需要跟上,走出去是必须的,但是要努力做好“功课”,才能善抓商机,勇闯市场,取得成效。
  一要善于学习,从增强自身的综合实力做起。在“走出去”的当下,要以“夷”为师,学习、借鉴国际物流领先者的发展经验,对于今天同样要闯荡国际江湖的中国物流企业来说非常重要。首先需要解放思想、转变观念,尽快接受和适应“互联网+经济全球化”新时代,企业家与管理层所必须具有的开放、共赢思维。企业的商业模式必须创新。例如,在境外的市场调研、业务开发、企业决策、经营管理、客户服务、员工沟通等各方面充分利用大数据等现代化手段,以提高科学性;在投资、业务发展方面,应抱团出海,努力建立多方合作或持股型的经济实体,形成资源共享、风险共担、利益共赢的发展局面。
  再如,要借鉴跨国公司的经验,有计划地加大在基础设施建设领域的投资。在硬实力方面,跨国物流企业建设了完善的基础设施,包括分层级的物流枢纽、全球调度的机队、车队、仓储,以及可以充分运用的铁路、海运资源和多式联运的衔接技术,一流的信息技术手段,雄厚的资本。在软实力方面,主要有现代公司治理制度、健全的人才引进与培训制度、国际化的市场研究与创新能力、全球包容性的企业文化、完整的客服管理系统、良好的政府与社会公共关系维护制度等。当然,这些成果是他们努力几十年的结果。目前,我国大多数物流企业还处于国际化经营发展的初期,相比于行业的跨国巨头虽然差距很大,但对于上述众多适应国际物流业务发展的能力,我国快递物流企业同样需要拥有,而且经过分阶段的努力也一定可以拥有。
  二要沿着“一带一路”由近至远,逐步建立全球性的物流网络。可以预见,今后相当长的时期内,“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将是中国企业“走出去”的重点区域,并将以制造业、建筑业、交通运输业等为主线。这些产业“走出去”将产生大量的涉外物流服务需求,这正是中国快递物流企业加快发展涉外综合物流服务业务,转型升级的最佳场地。与此同时,小众化、分散性的跨境网购快递服务也在日益扩大规模。我国已成为世界最大的电商交易规模国,跨境电商网购已覆盖180多个国家和地区。阿里集团已表示其电商平台就是要助力各国小企业的发展,目标层面是未来全球20亿的消费者。跨境网购以小件为主,是一片广阔的蓝海。我国快递物流企业可以从这里入手,根据跨境商流、客流及国别情况,由近至远,逐步建立起全球性的物流服务网络。
  三要加强政企合作。中国企业“走出去”是扩大开放国家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政府部门保驾护航的作用变得日益重要。“十三五”期间,要深化政府部门改革,加快转变职能,打造服务型政府,为市场主体在国内外的发展排忧解难,创造更好的环境。还要看到,市场和企业都不是万能的,他们所遇到的共性困难应当由政府主导来推动解决。例如,在推动跨境电商试点方面,保税仓、贸易便利化、公共信息平台建设,“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互联互通保障,国际产业合作等国家间谈判与安全保障等,都需要有关部门加快协调解决。只有政企双方紧密合作、相互协调、共同发力,才能唱好“走出去”的大戏。
(更多资讯,请关注浙江物流网微信公众平台zj56156)

特别声明:本网站转载的内容,如涉及侵权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