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邮速递全面反攻电商快递市场
2012/12/12 16:45:22 来源:浙江物流网 作者/编辑:
盛宴之后
平时一个快递员一天最多送200多件货,但最近每天要送1000来件
11月23日早上,王勤和他那辆挂满包裹的摩托车,出现在重庆市长滨路一小区的楼下。挨个打电话通知客户来取包裹后,他拿出两个冷透了的包子啃了起来。等候客户的时间,也是他的早饭时间。“双十一”电商促销过后,全国快递包裹量猛增4000多万件。包裹如潮水般漫涌到快递公司的仓库,在促销过去十多天后,仍有大量货物积压,并引发许多抱怨和投诉。业内预计,到11月的最后一个周末,这些积货才有可能完全消化。
王勤所在的快递公司,正处于一年中最忙的时段。平时一人一天最多送200多件货,但最近每天要送1000来件。“我要从早到晚工作十五六个小时,累惨了。”王勤说。
王勤指望着接下来会轻松一点。可淘宝最近已放出话来,“双十二”(12月12日)促销马上就要来了。
为备战电商的密集促销,申通、圆通、中通、汇通、韵达 (以下简称 “四通一达”)等多家公司接连发布紧急招聘信息,并提供最高8000元的薪酬。短短一个月内,国内民营快递企业一线员工储备量从30万人激增到36.5万人。“现在已经招不到快递员了。”重庆市一家快递民企客户部的负责人告诉记者,这段时间公司连负责客户营销的员工都被派到一线送快递,同时,新的客户开发任务还在不停增加,“不管有多少快件,我们都会一股脑揽收,充实自己,同时挤压对手。”“时间无情支配我们,决不允许我们犯下失去时间观念的罪行。”这是美国电影《荒岛余生》中,联邦快递公司一位中层管理者告诫公司员工的话。
抢客源、抢人力……快递企业的鏖战一刻也不曾停息。
搅局者
种种迹象表明,中邮速递正全面反攻电商快递市场
统计数据显示,国内快递行业正以每年50%的速度在增长。庞大而诱人的市场蛋糕,让原本高傲的国企,也按捺不住了。“双十一”期间,中邮速递推出了电子商务小包服务。同时,北京、上海、广东、福建等多地中邮速递省内业务的起步价大幅“跳水”40%。
在部分城市,EMS推出“1公斤以内每票8元”活动,这让EMS快件直接杀入“四通一达”的价格圈内。
种种迹象表明,中邮速递正全面反攻电商快递市场。
徐卫是重庆邮政速递公司网运和质量监控部的负责人。邮政速递目前在全市保有300多家揽投站,2800多条线路。按照计划,今年邮政速递要在全市新增四五十个快递揽投站,以及300多条揽投线路,现在还有一部分没有完成。
“我们刚刚采购了几百台货车,接下来还要培训700多名一线新员工。只有进一步提升服务能力,才能在接下来的市场竞争中占据优势。”徐卫说。
此前一直表现得不温不火的邮政速递此番“异动”,颇让市场意外。按照中国邮政局公布的前三季度数据显示,民营快递企业业务量占国内快递业务量的比重达73.6%,“相比之下,国有和外资快递企业的增长情况稍显平淡。”
“实际上,今年的情况已经有好转。”重庆邮政速递市场部的张经理透露,公司最近比照申通、圆通的价格水平,制定了一个与电商客户的协议价,然后对本地较大的B2C、C2C客户进行了走访,“我们承诺帮助他们进行仓储和理货工作,提高他们的发货效率。”
这种举措似乎很见效。据称,目前重庆最大的B2C、C2C都指定由重庆邮政速递服务。
民企之痛
民企目前要全力去填补过去的缺失,无力有更多反制性的举措
无论顺丰和“四通一达”这六家国内最大的民营快递企业是否愿意,中邮速递已经站上了他们的擂台。
“我知道EMS提速的事情,但并不认为近期会对我们造成影响。”申通快递重庆业务负责人何经理称,EMS近年来与民营快递企业在业务种类上的分化已经比较明显。申通等民企专注于电商等主力业务,而EMS则更倾向于文件等普通快递业务。
“投递时限是电商客户一个较次要的需求,客户更注重的是服务的性价比。”何经理认为,EMS提升速度并不能直接给民营快递公司带来冲击。
记者致电重庆市另一家快递公司,电话那头传来了嘈杂急促的声音。该公司负责人张小姐表示,近来业务非常繁忙,“我们只要做好自己的服务就可以了,确实没有空理会其他事。”
“竞争永远都是激烈的。EMS之前也在做电商,只是比例很小,今年比较高调一点。”圆通快递副总裁孙建说,“说降价啊,没什么所谓。现在整个市场快件的量还是蛮大的,市场容量足够大。”
民企是满不在乎,还是无暇他顾?
快递业观察人士曲云超认为,由于民企过去一直采取低价竞争,造成了业务利润薄、工作压力重的现状。目前,民企要全力去填补过去的缺失,无力有更多反制性的举措。
据中国快递资讯网总顾问徐勇观察,现在绝大部分民企已无利润可言。在这种情况下,再去和中邮速递拼价格,无异于自杀。至于在其他方面的提升,也需要以加大投入为前提,而民营快递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
顺丰速运发布快件费用将小幅上涨的消息,似乎佐证了上述猜测。作为民营快递业高端服务的代表,顺丰将这次涨价的缘由归为“应对部分线路人力、操作及运输成本增长过快的压力”。(本文来源:现代物流报)
特别声明:本网站转载的内容,如涉及侵权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