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建立可持续发展的共同配送模式?
2014/5/9 17:23:00 来源:现代物流报 作者/编辑:
张阳卢朝辉
在国内外快递企业快速发展的新形势下,我国中小型快递企业在基础设施、专业人员、信息管理等方面发展较为滞后。当前,如何在日益激烈的竞争环境中生存下来,已成为我国中小型快递企业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然而,实行共同配送,则是各个快递企业取得竞争优势的一个良好的策略。
从整个社会的角度来讲,实现共同配送主要有以下好处:减少社会车流总量,减少闹市卸货妨碍交通的现象,改善交通运输状况;通过集中化处理,能够有效提高车辆的装载率,节省物流处理空间和人力资源,提升商业物流环境进而改善整体社会生活品质。
但是,从目前来看,我国在建立可持续发展的共同配送模式中,仍然存在着许多问题:
一是交通运输设施建设与物流配送的需要不相适应,即交通运输能力仍不能满足运输需求,主要运输通道供需矛盾依然突出。虽然目前的商业系统现有仓储业的设施,具备了发展物流的硬件条件,但是,需要加强物流信息管理手段、现代化物流设施改造,以及相应的设备。
二是技术装备落后。现代化的集装箱、散装运输发展不快;高效专用运输车辆少;汽车主要以中型汽油车为主,能耗大,效率低,装卸搬运的机械化水平较低。
三是物流系统标准化程度低。要使物流业务做到高效,一方面要使运输工具标准化,包括集装箱、托盘、货车、货架等;另一方面是信息系统的标准化,即供应链中的各个环节要用同一标准,各方面的信息系统能够对接,交换数据,共享信息。
四是市场竞争机制和市场管理法规不健全,发展物流配送所需的产业政策和产业规划还尚未出台,物流市场的进入与退出、竞争规则基本上无统一法律法规可循,对社会性的物流服务缺乏有效的外部约束,致使不正当竞争难以避免。
那么,对于一个城市而言,又该如何建立可持续发展的共同配送模式呢?
一是建立共同配送管理体系。由国家出台相关政策,由政策引导共同配送,还原城市配送的公共属性,将城市物流配送作为城市公共交通的一部分,与客流的公共交通放到同等重要的位置来看待。同时,还要对城市配送场所实施社会化、专业化、集约化管理,纳入城市交通运输基础设施规划、建设和运营管理,解决“最后一公里”物流企业配送车辆的交通工具限制,以及进城通行、停靠、装卸作业等方面问题,以便保证行业的良好经营环境和市场秩序。
二是培养供应链中配送企业的主导地位。配送企业作为城市配送业务中的主体,在建立共同配送体系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由于一些规模较小的连锁企业,资金比较匮乏,很难建立自己的配送系统,其在主观动因上存在着采取共同配送的要求。然而,由多个企业出资建设配送中心进行共同配送业务,可以将节约的物流成本转化为利润,进而形成稳定的销售渠道和配送渠道,从而增强物流企业的竞争力。
三是培养专业化人才。高素质人才不仅是现代物流发展的关键因素,还是城市配送企业发展的关键因素。因此,国家应该采取多种形式,加速人力资源的开发与培养,尽快培养和造就一批具备现代物流知识和业务能力的专业人才。实时更新管理理论知识,学习新的管理经验,以及通过城市配送企业与研究咨询机构、各大高校的密切合作,从而可以有效地解决城市配送“最后一公里”问题。(作者单位:北京科技职业学院物流学院)
特别声明:本网站转载的内容,如涉及侵权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