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物流园区(中心)规划及发展思考
2007/5/10 15:14:58 来源: 作者/编辑:
市场全球化扩大了供应链的地理范围也使供应链的管理变得越来越复杂,提高供应链效率重要措施之一就是改进物流网络中转点的效率,其中最重要的中转点就是物流园区和物流中心。因此,无论是国外还是国内对物流中转点的建设都十分重视。国内近年来规划建设了大量的物流园区,对物流业的发展起到十分重要的推动作用,完善了地方物流网络。促进了地区经济的发展。但是物流园区的规划建设由于时间不长,缺乏经验,所以还存在不少问题。
一、物流园区规划的关键是准确地用户需求分析
大多数物流园区的规划都具有不切实际的战略定位,但是实际建设时则起点很低,严重存在规划理念与实际操作脱节的现象。一方面是地方政府把物流园区建设作为重要项目宣传,刻意拔高;另一方面是规划单位并不了解物流园区的运作,使得方案不切实际,没有针对性。由于物流园区的发展时间不长,国内真正熟悉物流园区操作的规划单位很少,大多数都是源自书本和资料上的概念,或者国内一些物流园区建设经验的总结,立意很高,但是具体操作方案空洞。所以物流园区的规划就变成在地块上的功能布局,建设单位拿到方案后往往无所适从。
物流园区建设成功的最主要因素是市场潜力的分析。特别是物流园区本身的潜力,而不是整个地区的经济潜力。这一点,在所有的物流园区可行性报告中也都进行分析,但是大都是泛泛而谈,没有定量的分析,只是从地区经济的发展来谈市场潜力,缺乏从物流网络、服务质量、用户需求等方面进行准确的分析。
尽管大家觉得这个物流园区的建设是必要的,未来是有前景的,但是没有准确的市场定位,功能布局再全面,建设单位也不知道该怎么做才能吸引到用户。所以方案的可操作性,关键是准确的用户需求分析和市场定位。这是物流园区成功的关键,也是规划中最困难的一部分。
对用户需求做出准确分析,需要对当地的物流行业发展,物流经营操作,物流网络状况,物流业务流程熟悉了解。由于十分专业,不是一般的规划单位所能胜任:由于需要了解具体的物流操作要求,也不是一般的从事教学的教师所能胜任。一定需要熟悉物流操作且具有宏观分析能力的专家才能胜任。
目前国内大多数操作,实际是做一个大概的可行性分析报告,目的是为了项目批准立项,然后请相关的城市规划设计院根据该可行性报告做控制性或修建性规划,效果图做得很漂亮,却不能对未来的实际建设起到真正的指导作用。
规划设计单位所用的是一般工业园区的规划方法。但是两者有本质的不同。物流园区是一个操作的整体,业务上有共同的基础设施,需要整体的协调。所以,在规划中对物流操作流程需要十分熟悉。而工业园区聚集不同的工业部门,对操作流程上的协调没有严格的要求。
解决的办法是需要熟悉操作流程的咨询部门与规划单位紧密结合,使操作流程能够在一开始就融入到园区的布局规划。所以除了在宏观意义上的可行性规划外,一定要有一个管理和发展规划,作为园区布局规划可控制性规划的基础。
根据国内外物流园区规划的经验,根据国内的实际,笔者对物流园区,物流中心等的功能和服务范围做如下的划分:
国际性综合性物流园区:服务范围500~800公里,面积100~400万平方米,设施包括多种运输方式,具有完善的信息系统,服务特征是国际干线运输与地区配送和城市配送的交汇点,并提供完善的物流服务功能。
地区区域性物流(园区)中心:服务范围100~300公里,面积50~150万平方米,不一定具有多种运输方式,但是具有完善的信息系统,服务特征是地区干线运输与城市配送的交汇点,提供完善的物流服务功能。
城市配送中心:服务范围50~80公里,面积10~50万平方米,主要是道路运输设施,有选择的信息技术,作为城市运输网络交汇点,提供有选择的物流服务。
物流服务站:服务范围5~8公里,面积2万~15万平方米,只有道路运输,具有有限的信息系统,作为城区货物中心,提供有限的物流服务功能。
所以物流园区或者物流中心的规划和建设需要根据规模,地理位置,所具有的运输设施,服务范围,信息技术等准确地定义用户需求,不需要面面俱到,一个有潜在特定客户群的物流中转点才能够真正起到促进地区经济发展的作用。
二、物流服务基础设施是园区规划的重要内容
物流园区由于功能和服务范围的不同可以有很多分类方法,根据物流基础设施的情况可以将物流园区分为两类,集中式物流园区和非集中式物流园区。集
特别声明:本网站转载的内容,如涉及侵权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