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商打造“口岸经济”新模式
2005/10/31 8:56:20 来源:金华新闻网 作者/编辑:
精明浙商“发兵”边贸
边贸市场大多源于边民互市点。根据国家政策,两国边民可持有效证件自由进入边民互市点购买生活必需品,价值在3000元以下的货物不用缴纳关税。精明的浙江商人从中发现了巨大商机,以纺织品、服装、皮革、低压电器等传统的“浙江制造”赴边陲掘金。省工商局的统计数据显示,目前浙商在边境沿线开设的市场已达69家,从事边境贸易的浙商超过10万人,年成交额突破100亿元。
中俄边贸打造“口岸经济”新模式
9月19日,“嘭、嘭……”打桩机富有节奏的撞击声打破了东北边陲绥芬河畔的静谧。一座占地2.81平方公里、总投资5亿元的浙江工贸园不久后将矗立在有“边贸经济特区”之称的中俄东宁—波尔塔夫互市贸易区中方一侧。
随同浙江工贸园一起破土的是“口岸经济”这一全新的边贸模式。在俄罗斯,浙江生产的服装、鞋帽、皮革制品、小家电等日用商品一直都是抢手货。然而,一连串“灰色清关”事件却让浙商吃到了“苦头”。
面对困局,浙江运能投资管理有限公司董事长王作明从俄方贸易政策的调整中看到了新的边贸发展空间:俄方调高的是成品关税,半成品与配件的关税却下降了。
王作明算了笔账:传统的成品出口,进入俄方市场的关税高达60%~140%,而半成品关税仅10%~15%。浙江工贸园建成后,先以半成品出口,再到“互贸区”俄境内由中方创办的组装厂“升级”为成品销往俄罗斯。这样不但能规避“灰色清关”的风险,而且可以合法地避税50%~120%,企业的赢利空间远比传统的成品出口大!
浙江省中小企业局相关人士认为,浙江工贸园不仅能为浙江产品进入俄罗斯市场辟设一条“安全通道”,更重要的还将搭起一块“口岸跳板”。借助这座边贸平台,浙江商人能充分利用口岸的自然资源和政策优惠,拓展建材、食品加工与能源开发等边贸新领域,进一步拉伸边贸产业链;同时,通过俄罗斯这块“跳板”可以向毗邻的独联体国家、欧美市场辐射延伸,为浙江商品编织起一条全新的国际市场营销链。
中亚边贸构筑外贸物流大通道
如果说王作明是找准了政策的合理空间“闪展腾挪”的话,那么新疆广汇集团董事长钱金耐在西北边陲的“长袖善舞”,更多的是倚仗温州商人灵敏的市场“嗅觉”与良好的大局观。钱金耐把自己投资5亿元、占地140亩的乌鲁木齐国际采购基地取名为“新疆火车头”。
火车头国际采购基地“连结两头,服务中间”,一手拥握中亚八国市场空间,一手牵引内地市场、沿海产业生产基地,构建起一条连结“长三角—珠三角—乌鲁木齐—周边八国”的大外贸物流通道。
眼下,火车头国际采购基地正有条不紊地“内引外联”:对内,“火车头”已先后与长三角、珠三角区域的9个沿海发达城市建立了区域性联盟,并与30多家行业协会建立行业联盟;对外,已分别在吉尔吉斯坦比什凯克、哈萨克斯坦阿拉木图、阿塞拜疆巴库、塔吉克斯坦杜尚别等地设立了分支机构,同时与俄罗斯新西伯利亚促姆集团、哈萨克斯坦阿拉木图巴拉霍克市场、ADEM市场等结成了“战略伙伴”关系。
中俄边贸口岸成淘金“宝地”
据悉,目前常年活跃在黑龙江省东宁县、绥芬河市等重要边贸口岸的浙江商人共有两万余人,凭借这里的绿色通道,每年对俄贸易的成交额达14亿美元左右。
目前对浙江的经营者来说,有几个方面的市场是颇具吸引力的。一是俄罗斯市场对轻纺产品的需求近年来大幅攀升。据有关资料显示,俄罗斯每年短缺棉布48亿平方米,丝绸9亿平方米,鞋袜各6亿双,轻纺产品依赖进口达136亿美元。二是对家用电器需求旺盛。随着俄罗斯家电普及化的加快,未来几年,电视机、洗衣机、电冰箱等高档家电需求将以每年15%的幅度递增。三是建材市场“钱景”更为迷人。近两年,俄罗斯全国建造了1.3亿平方米工业用房和9000万平方米居民住宅,近期急需大量的装饰材料,而中国的建材质优价廉,同类产品要比欧洲便宜一半左右,因而成为俄商的首选产品。
“浙江制造”叫响东盟市场
在日前开幕的中国—东盟博览会上,近百家浙江企业参展亮相。对于他们来说,越南、泰国等东盟10国,就是又一个新市场。
据浙江省外经贸厅介绍,东盟已成为我省继欧盟、美国、日本之后的第四大贸易伙伴。2004年全省对东盟10国出口总额达35.38亿美元,今年1~9月出口额达30.89亿美元,同比增长21.06%。随着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建设加速推进,东盟各国的基础设施建设方兴未艾。仅2005年上半年,东盟各国在建的基础设施花费就达300多亿美元。而基础设施建设需要大量五金机电产品,为我国五金机电产品出口创造了更多机会。我省的摩托车及其配件、工业用缝纫机、轴承、五金工具、电子
特别声明:本网站转载的内容,如涉及侵权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