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析企业各利益主体,部门统一思想困难、善变、执行力弱等致使物流信息化实施与战略脱节。从根本上说,内部利益未充分协调是最关键因素,佳能信息售前顾问李鑫对此颇有感悟。
他认为,利益协调问题,实践中一般有两方面表现:一是企业战略的制定未从实际出发,不能及时协调企业相关方利益,致使相关方不能从中得到实惠,进而影响物流信息化系统落地;二是企业内部各部门出于自身利益考虑,抵制、消极对待物流信息化建设,以致实施前期、后期障碍多多。
解决利益协调问题,首要的是提高相关方和各部门对企业战略的正确认识,以得到明确认可,方有助于信息化工作的推进。企业战略事关企业职能战略、业务战略及产品战略等各个层面,基本属性都是对企业整体的、长期的、基本的问题计划和安排。物流信息化战略是企业信息化战略中,应用于企业供应链管理各环节业务层面的子系统,依附于物流实际运作要求,受限于实体物流活动。如果企业战略与各方、各部门利益结合不够紧密,战略思想、意图就很可能在传递过程中失真,成为一纸空文的口号,脱节是必然的。
相关方利益不统一
由于利益不统一,战略得不到认可,造成物流信息化实施失败的例子较多。拿国内某著名运动休闲服饰品牌来说,其在前期的企业经营中,借助奥运等题材快速扩张。为了走捷径,超限发展,极力借助分销商的力量,在销售管理、数据分享等方面都未做详细明确的法律约定。结果,分销商在各自区域拥有较大的经营运维权力,开店、订货、销售、物流、信息各自为政,并且逐渐地向其他区域渗透,造成无序竞争状态。
为加强对销售渠道的管控,该企业通过简单的收权来掌握分销渠道中运维信息及数据,统一管理销售通路,以达到快速响应、灵活应变、减少分销环节库存的目的。但因前期战
略规划粗放,未结合实际,整个销售渠道直营少、加盟多的现状就成为管控难度大的主要原因。
而加盟商利益诉求点不同,则成为企业管控措施无法一一落地的主要障碍。此时,为了各自利益,分销商不愿意使用该企业的物流信息系统。抵制并人为的设置隔阂,即使有交互,时效性、准确性也无法保证,企业与各利益方,逐渐形成各自的信息孤岛。当扩张过后,市场需求大幅回落,整个销售体系则陷入了物流环节冗长、信息封闭、库存过多且呆滞、厂商与分销商利益发生矛盾及离心背德的局面。加上电商迅速发展带来的冲击,该企业实体门店在近两年,经营举步维艰,不断传来陆续关店的消息。
内部利益协调难
企业内部各分子公司或部门利益协调问题,也是物流信息化前进路上的阻碍。
例如,国内某著名食品集团,其业务规模庞大,下属有生产制造、零售、第三方物流、包装等多种业务。总部了解到统一的信息系统对企业经营的益处,便责成IT部门对整体的信息化战略统筹思考和部署。
几年前,该集团准备在集团内部的某生产制造部门部署WMS(仓库管理系统)。选择的软件产品及服务商,早已在集团的其他事业部进行过成功的部署,同时,集团总部IT部门也已做好充分准备,本可成功上线。不料,被选中作为该项目首先实施的生产制造部门中业务最大、最复杂的一家工厂,对信息系统的实施有严重的抵制心理。
于是,实施过程中出现了方方面面的问题。一是该工厂对安排其整理提供的基础数据,现场需求的提供严重敷衍、拖延;二是实施过程中任意变更需求,稍不满足即停止项目实施;三是不保障项目关键用户的参与,在项目实施过程中任意变更项目参与人员;四是不按系统设计的工作流程操作,坚持按原有操作流程操作,导致控制点数据无法进入系统;五是拒不承担总部要求其在项目中应承担的费用。其结果可想而知,此项目无法在该工厂正常上线。
为继续推进项目,总部IT人员和服务商变更了实施地点,在其他工厂率先上线。即使这样,该工厂仍不愿使用该系统,企业整体信息化战略便难以统一实施,预期效果不佳。
正是利益未充分协调到位和均衡处置,加之其他因素干扰,企业有时不能坚持最初整体的、长期战略,因陋就简,后期实施和落地的物流信息系统不能达到预期目标。
由于这些致使脱节问题长期存在,企业则无法避免地出现盲目反应。一则不从实际需求出发,过分强调企业特殊性、个性化;不顾是否具备条件,坚持自行开发系统;由于脱节,企业无法明确各部责任,导致系统设计落后,开发拖延,项目管理混乱。二则一味要求模仿标杆,效仿其它企业相同的系统,不结合自身战略目的,也不能正确描述需求,导致服务商一知半解,生搬硬套,终导致系统实施失败。三是企业选择系统,过分敏感价格,为降成本,削足适履,即便系统上线也无法实现预期战略目标。当然,也有另一种极端,企业只选价格贵的信息化产品,迷信大公司、大系统,模糊了自身定位,将过多精力置于与需求无关的内容上,即便该内容的确很先进。
此外,值得注意的是,在物流信息系统部署时,企业没有很好的计划性和时效性,立项、选型、商务谈判等过程,实施起来动辄数年,加有任意停摆的可能,项目上线时间则可无限拖延。如企业业务模式(比如新兴产业)变化迅速,这样的实施进程还会贻误商机,此信息系统或可能成为企业运营的累赘。
(更多资讯,请关注浙江物流网微信公众平台zj561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