供应链在棉花收购中的应用
2011/12/1 16:25:52     来源:浙江物流网     作者/编辑:
每年农村都有一个棉花(或者是其它作物)收购季节。在每年的这个时候,棉花在一个较短时间内从农户手中经过一个棉花收购网络进入棉加工厂。这整个过程可以看作是一条供应链。
  棉花供应链具有以下几个特点:
  (1)农户数量多、分布广,而每位农户手中的棉花数量较少、质量参差不齐;
  (2)棉花收购网络属常设机构,基本上是按行政区划和级别设置,带有政府性质,拥有棉花储备库,同时还是一些村镇征收提留农业税的网络;
  (3 )棉加工厂数日较少,实行每月均衡生产,需求平均;
  (4 )物流、信息流、资金流相互混杂。
  对于农户来讲,必须尽快地把棉花交售出去,换回钞票以偿还投资或作他用;对于棉加工厂来讲,希望得到成批、保质棉花,既需充足的棉花供应,又需每月稳定的供应,但没有足够的资金进行储备;对于收购网络来讲,一方面必须尽快完成棉花收购任务(上级政府的指令),另一方面必须尽快地完成收购业务,即从众多零散的农户手中将棉花按级收购、储藏,井作好随时调拨给棉加工厂的准备。
  分析以上具体情况,棉花收购链具有以下几个特性:
  (1)临时性与长期性转换
  棉花收购链是一个临时性与长期性互换的供应链。棉花的生产和加工都是一个长期性的事务,而收购期则很短,一般限定在一个月以内。在该月内收购链高度紧张运行,在其它月份则基本停止运作。棉花收购链旨在实现“长期性一临时性一长期性”过程的转换。
  (2)企业行为与政府行为混杂
  棉花收购本身仅是一种企业行为,但由于政府部门的参与而又具有政府行为。短时期内完成收购是政府政策的要求,对于企业来说是不经济的。村镇征收提留农业税等政府事务纳入到收购网络使信息流、资金流变得更为复杂,也增加了收购业务的工作量和复杂程度。
  (3)整个过程固化,改革难。作为国家机构的一部分,收购网络已经存在多年,整个过程已经固化,井且有一些操作(例如仓储)甚至已经被法律规定化。要想改革确有相当难度。
  棉花收购链的目标值和有待改进的问题可以归结如下:
  (1)限期完成棉花收购;
  (2)收购资金筹集和分发;
  (3)附加事务处理,主要是村镇提留和农业税的征收;
  (4 )棉花的储藏管理,棉花是战略物资,需要妥善保管;
  (5)保证资金流动顺畅,主要是防止各级部门截留;
  (6 )提高网络的效率,旨在降低运作成本。
  根据供应链的思想和上面的分析论述,解决问题的办法与步骤如下:
  (1)建立节点,物流归集。收购点的设置不应依据行政区划和级别,而应依据收购量和收购范围,做到收购成本低,同时也要考虑方便群众。储备点的设立主要考虑建在产棉区,以省为规划范围,依据产棉区的产棉量而确定储备点的个数、吨位和位置。
  (2)加强供应链管理,实现集成。供应链一般都有一个核心企业,井由核心企业来实施供应链管理,实现集成。棉花收购链的核心企业应该由储备点来充当,但是目前没有形成这一核心企业的管理功能。
  (3)收购网络行为企业化。目前收购网络是政府机构的一部分,收购工作实际上是由政府代替完成。应该看到,收购网络是一个有利可图、极具潜力的经济资源,应该为国民经济作出贡献,而不应视而不见,被定义为非盈利性、由政府包办。这样,一方面损失了经济效益,浪费了经济资源;另一方面加重政府负担,导致政府更为庞大。收购网络的企业化可以解放出这一经济潜力,形成一个行业。收购网络企业化后,村镇提留和农业税仍然可以利用这个网络征收,战略储备也可以通过法律规定而得到确保。(本文来源:企业家之桥)

特别声明:本网站转载的内容,如涉及侵权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