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州民间资本的流向始终牵动着人们关注的神经。房产、煤矿、棉花、汇市之后,温州军团的投资征程又将指向何方?造船!近日,钱江晚报记者南下温州,试图揭开这个新群体的神秘面纱。
7月初,年制造能力为10万吨级的九江船业有限公司正式落户江西省九江市。这家“外向型、科技型、实业型”的民营船舶制造企业,总投资9.6亿元,由中国·精益电器集团、宝光电器集团、胜武实业集团公司、浙江东海煤机有限公司等四家温州民营企业联合组建而成。
这只是温州民间资本进入造船业的一个缩影。在数百公里之外的温州老家——乐清市七里港-黄华镇港区,这个曾经被孙中山先生在《建国方略》中提出建设10万吨海港的地方,一场轰轰烈烈的造船运动方兴未艾。
同时开造100多艘船,蔚为壮观
七里港-黄华镇港区位于瓯江入海口北岸,距著名的中国低压电器之都柳市镇仅6公里之遥。令人意想不到的是,与喧嚣的柳市街头相比,这里却显得极为冷清。低矮破落的民房与相隔不远的电器之都的高楼大厦挨在一起,更是显得不无寒酸。但当记者穿过小镇来到滨江大道,一眼望不到头的一艘艘大船却足以让人目瞪口呆——20多家民营造船厂拥挤在这片短短几公里的海岸线上,正在建造中的各种货轮有100多艘!一艘艘建造过半的,或刚造了个船胚的轮船紧紧挨着,沿着江堤排了足有数公里。一个个挂着“××造船基地”的牌子则向路人挑明这些正在建造中的船舶的主人身份。
在七里港马道头村的浙江东方造船有限公司造船基地,两艘130多米长、20多米宽,载重12000多吨的713TEU集装箱船已经初现雏形,另一艘10000吨的散货船已工程过半,还有一艘5000吨的则刚刚开工。谦称自己只是一个小股东的工程师胡建强指着不远处江面上几艘已完工的船舶告诉记者,上午福建南平海运公司刚开走了一艘,另外三艘也即将交付。
“去年那才叫热闹!”当听说记者为采访造船而来,当地村民南方的表情显得颇为激动。
“我们这里人都喜欢跟风的,当时都在传一艘船造价1000万元,利润有四五百万元,很多在外地做生意的、炒房的人都赶回来了。”
“最多的时候,这里有243个船台!”这个数据记者在主管部门得到了证实。
南方说,他几个在上海、武汉做生意的朋友都赶回来了,连夜找人商量,一个晚上就集资上千万元。当然,最后的利润并不像人家传的那样能“赚一半”,“大概是15%到17%。”南方说。
全民造船。这是记者从这个村民口中听到的对造船热最生动的一个形容。
造船比做电器赚钱,订单排到3年后
令人意想不到的是,现任乐清市船舶工业行业协会会长的胡志兴,竟也是在那股风里卷进来的“新手”。在此之前,胡志兴已经经营着一家非常成功的大型电气企业,他递过来的名片上写着“欣灵电气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浙江欣顺船业有限公司董事长。”这位在电气行业游刃有余的商人,现在请了一位职业经理人在帮他打理造船业,而自己则把更多精力放在行业协会。为什么进入造船业?胡志兴坦言,现在电气行业的竞争实在太厉害。“别说利润,货款能收回来就不错了。”而说到造船,胡志兴一脸兴奋,“虽然说利润只有8到10个点,但根本不愁销路。我们现在单子都已经排到2008年了!”
胡志兴不是惟一一个从电气业转到造船的人。周方龙,在开始造船之前,曾担任过德力西营销公司总经理,同时还拥有自己的仪表厂。去年周方龙和另外5个股东合伙成立了一家船厂,他是主要投资者之一,负责日常运营。
“市场需求是一直存在的,民营小船厂的机会就在这里。”周方龙表示,他厂里在造的两艘船在没开工时就有人付了定金,比起电器、皮鞋等制造业来说,造船的销售压力小了很多。
“我的仪表厂11年稳步发展,才能达到5000万元的销售规模,这才相当于一条船的价格。但造船的周期短了很多,10000吨的船通常一年就能完成。”很显然,最让周方龙等投资者心动的,正是造船业较短的投资回报周期。
历经百年,造船小镇终铸大业
“我们这里造船的历史少说也有百来年了。”在一间满屋子堆满船舶模型和设计图纸的简陋办公室里,浙江奥泰船业有限公司董事长余淑敏打开了话匣子,他们这里大部分造船老板虽然文化程度不高,但基本上都是地方上造船方面的行家能手——他们这帮人现在大多40岁上下,以前几乎多多少少都是和船打交道的。
“最早是造木划船,主要是当地渔民用于打鱼或跑短途运输。”余淑敏说,他从上世纪80年代就开始造船了,不过当时规模比较小。1984年,一批舰艇相继退役,乐清黄华、七里港的渔民买来经过改装之后用于运输或拆解它用,掀起第一波船舶改造风潮。
近年来国际航运业蓬勃发展,船舶需求量急剧上升,随着国有企业的改制,武汉、大连等传统船舶制造业基地一批原来的国有企业科技人员成了他们争相邀请的对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