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年全国船舶工业经济运行报告
2007/3/26 10:16:54     来源:     作者/编辑:
切下19%“市场蛋糕” 12年稳居世界第三

  2006年,我国船舶工业保持了持续、快速发展,呈现出又好又快的发展势头。生产持续稳定发展,运行质量显著提升,经济指标再创新高,实现了“十一五”的良好开局。

  造船三大指标创历史新高

  据船舶工业统计快报数据,全国造船完工量1452万载重吨,同比增长20%;新承接船舶订单4251万载重吨,同比增长150%;手持船舶订单6872万载重吨,同比增长73%。

  按我国和英国克拉克松研究公司对世界造船总量的统计数据,以载重吨计,我国造船完工量占世界市场份额的19%,连续12年稳居世界第三,与韩国、日本的差距大幅缩小;新承接船舶订单占世界市场份额30%,位居世界第二;手持船舶订单占世界市场份额24%。

  船舶出口指标实现双突破

  全国规模以上913家船舶工业企业完成出口交货值780亿元,同比增长61%。全年船舶出口突破1000万吨,达到1171万载重吨,同比增长56%,占完工总量的81%。

  据海关统计,船舶产品出口金额突破80亿美元,达到81.1亿美元,同比增长74%,高于全国机电产品出口增幅45个百分点。船舶产品出口到132个国家和地区,比去年增加19个。对德国和新加坡两大市场的出口额实现成倍增长,总计占比达到30%。 

  工业增加值率明显提高

  全国规模以上船舶工业企业完成工业总产值1722亿元,同比增长37 %。完成工业增加值422亿元,同比增长43%,工业增加值率由去年的22%提高到25%。从行业分类看,船舶制造企业完成工业增加值267亿元,同比增长44%;船舶配套设备制造企业完成工业增加值69亿元,同比增长23%;船舶修理及拆船企业完成工业增加值83亿元,同比增长56%。

  利润总额成倍增长

  全国规模以上船舶工业企业实现主营业务收入1560亿元,同比增长30%。实现利润总额96亿元,同比增加48.57亿元,是去年同期利润总额的2倍。其中,船舶制造企业实现利润53.28亿元,增加30亿元,是去年的2.28倍,占利润总额的55%;船舶修理及拆船企业26.33亿元,增加12.2亿元;船舶配套企业15.91亿元,增加6.19亿元。

  经济运行呈现七大特点

  (一)经济运行质量显著提升,生产效率和经济效益同步增长。

  虽然2006年我国造船产量的增速较前两年略有放缓,但是全行业经济效益实现了大幅跃升,实现利润接近100亿元,高于“十五”利润总和,创历史最好水平。经济效益综合指数达到159点,比上年提高27点,与全国工业经济效益综合指数的差距由去年52点缩小到32点。其中,全员劳动生产率12.7万元/人年,同比提高3万元/人年,高于全国平均水平,拉动经济效益综合指数提高19点;成本费用利润率由去年的4.03%提高到6.47%,与全国平均水平相当,拉动经济效益综合指数提高9点。

  (二)承接订单实现新的跨越,主要造船基地作用凸显。

  我国造船企业抓住船市空前兴旺的大好机遇,积极承接订单。全年新接订单量一举突破4000万载重吨,是2005年的2.5倍,创历史最高水平。

  建设中的大型造船基地陆续接单,成为2006年承接船舶订单再创历史新高的有力支撑。据初步统计,新增能力的接单量约占订单总量的三分之一。长兴造船基地已累计接单700余万载重吨,龙穴造船基地首批接获4艘VLCC,海西湾造修船基地承接2座钻井平台等海洋工程的订单。

  (三)船舶产品结构优化升级,呈现大型化、批量化。

  我国造船产量保持平稳增长,产品结构不断优化。完工船舶中,散货船的比重比去年下降3个百分点,占到45%;集装箱船的比重提高2个百分点,占到14%;油船的比重仍为33%,但其中成品油船和化学品船增长较快。

  受共同结构规范实施等国际新规则的影响,新接船舶订单中油船成交量比2005年增长了2.3倍,占订单总量的比重由去年的39%提高到51%。其中超大型油船(VLCC)增速最快,全年共承接40艘1280万载重吨,占油船总量的近六成。

  手持船舶订单中,油船的比重提高到50%,散货船的比重下降到29%,集装箱船的比重仍保持15%。我国手持VLCC订单已达55艘,超过全球总量的三分之一。17万吨级好望角型散货船手持订单达53艘,全球市场占有率超过45%。

  (四)高新技术船舶取得突破,海洋工程成为新的增长点。

  2006年,高新技术船舶生产经营都取得了较大突破。自主设计建造的整体性能达到国际先进水平的烟大火车渡船成功交付并投入运营;LNG船实船建造<实船建造<

特别声明:本网站转载的内容,如涉及侵权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