萧山区“天网一号”打“黑车”纪实
2005/11/8 9:35:38     来源:萧山日报     作者/编辑:
在全省针对“黑车”而展开的“天网一号”百日行动中,萧山区战果丰厚,近3个月里“打黑”254辆、处罚219辆,战绩名列全省县区第一。为此记者专门采访了区客运市场联合整治办公室。 
  五部门联手布阵 

  针对“黑车”严重扰乱道路运输市场的实际,从6月中旬开始,省交通厅在全省范围内开展了以整治道路运输无证经营为主要内容的“天网一号”行动。我区提前布阵,按照区政府打击非法营运车的总体部署,于5月23日成立了一支由交通、公安、工商、城管、财政五个执法部门组成的萧山区客运市场联合整治办公室,开展联合执法整治行动。 

  “黑车”不但逃缴国家税费、严重扰乱客运市场秩序、危害出租车行业,甚至还侵害乘客利益,使乘客的利益受损后得不到应有的保障。只有让群众了解了“黑车”之黑,才能形成合力打击非法营运。为此,联合整治办采取了一系列有效措施。执法人员深入各大车站、公交站点以及镇街机关、学校、商场、小区等人员集散区域张贴、发放《通告》2000余张,还通过广播、电视报刊等新闻媒体广泛深入地宣传发动,让更多的司机和市民了解无证经营是违法行为。 

  通过声势浩大的宣传,使一部分车主自觉退出无证营运的市场,也使得一部分乘客放弃乘坐“黑车”的意向,为整治黑车创造环境氛围。 

  联合整治办实行分小组、定人定岗的工作机制,主管领导亲自挂帅,全体人员共同参与。同时配备人力和车辆设施,如摄像机、数码照相机、对讲通讯设备等高科技设施,显示了政府对整治“黑车”的决心和信心。执法人员还对重要地段和区域如315公交车站、汽车东站、火车站等进行集中整治。 

  “三结合”对付“狡兔三窟” 

  在执法过程中,检查难、取证难是打黑的主要难点。随着整治活动的深入开展,非法营运者越来越狡猾,手段也越来越隐蔽。执法人员采取了各种有效的手段应对,重点做好“三个结合”: 

  一是采取正常上班时间与课余时间、节假日、早晚加班相结合。整治办组织加班21天,出动执法人员350余人次,查获70余辆“黑车”,加班查获“黑车”的效率是平时上班时间的三倍多。 

  二是采取先查处后取证与先取证后查处相结合。执法人员多次到“黑车”活动猖獗的地段,通过摄像、照相、登记车号等方法,摸准搞清这些车辆的活动规律,一旦上路载客立即将其查获,甚至连做了十来年生意的老手都没能逃脱,他们大呼:“看来黄鱼车是不好开了,不改行不行了”。 

  三是采取定点守候布控与流动跟踪查处相结合。执法人员在人流密集的车站、小区等地段,待目标人员停车下客时或正在付车费时将其查获。这些车辆主要集中在火车站,汽车站,占到被查车辆的三分之一左右。流动跟踪稽查是在掌握该车活动情况的基础上实施跟踪,查看其在行驶当中的拉客情况,一旦在路上有上客情况,在合适的时机将其查获,这也是整治“黑车”的重要手段之一。此外,还根据投诉举报的情况,到现场实地查处。 

  克难攻坚打“黑车” 

  对黑车司机而言,逃为上策,逃不掉的就对抗检查。明明是事实清楚,证据确凿,“黑车”司机还要百般抵赖。更有甚者,煽动不明真相的群众围攻执法人员。在执法过程中,召国平的眼眶被打伤,杨祝青的手和肩膀被“黑车”司机咬伤。由于执法环境差,围观群众法制意识不强,加之乘客的不愿配合,怕“黑车”司机们的打击报复等多种因素,给执法工作带来了不少困难。尽管如此,我们的执法人员仍冲锋陷阵,没有一个胆怯过,处处体现了哪里有危险就往哪里冲的胆略。 

  9月2日,“黑车”司机赵伟驾驶一辆浙AMC689富康轿车,从萧南门接上一男一女两名乘客,到火车站时乘客付给驾驶员5元车费。司机赵伟拒不承认无证营运的事实,恐吓执法人员和乘客,说:“我刚从监狱出来,不怕再进去……”致使乘客不敢作证。车辆查扣后,赵在联合执法办公室还无理取闹,先后两次到杭州市局公开信箱投诉。为取得该车无证营运的证据,执法人员屠建设、董建华、周方锦、陆爱民、汪立宏、张坚等执法人员先后多次到萧山妇保医院、萧山医院工地基建办公室了解情况,并通过医院保卫部门、基建办负责人了解到乘客的真实情况,共同做好乘客的工作,最终同意作证,铁的事实使“黑车”司机无法抵赖。 

  9月14日9时30分左右,联合执法一组发现一辆浙AGG146面包车涉嫌非法营运载客2人,在东方文化园路段对其检查,“黑车”司机见状随即调转车头向义桥方向逃进杭州电机总厂萧山分厂内,执法人员立即展开调查。这时,“黑车”司机煽动该厂职工和当地群众对抗执法检查,阻挠调查取证,漫骂推搡执法人员,行径极其粗暴恶劣。 

  执法人员克制自己的情绪,一边向围观群众耐心解说,一边继续做好调查取证。“黑车”司机的亲属赶到后,不分青红皂白,围攻阻止执法人员调查取证,还打落执法人员高旭强正

特别声明:本网站转载的内容,如涉及侵权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