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破解交通物流管理体制区域壁垒?
2014/5/30 16:30:08     来源:现代物流报     作者/编辑:隋秀勇

  如何在交通及物流产业管理体制上破解区域壁垒,改变行政壁垒、部门壁垒,实现管理职能兼顾地区兼顾行业的同时,又有综合协调能力?

    交通是物流的载体。物流则是经济发展的润滑剂,更是区域经济发展的加速器。然而,多头管理、部门分割的交通及物流产业管理体制,却使“加速器”频频“打滑”。因此,要想顺利推进京津冀一体化,做好京津冀物流管理体制的顶层设计是重中之重。那么,如何在交通及物流产业管理体制上破除区域壁垒、改变行政壁垒、部门壁垒,实现管理职能兼顾地区和行业利益的同时,又有综合协调能力?

    多头管理 弊端频现

    物流跨部门、跨产业的行业特点,决定了其不仅融合了铁路、公路、水运、空运等多种运输业态,而且对其能行使管理职能的部门涉及交通、交管、发改、商贸、税务、海关、土地、信息、工商,等等。

    受制这种管理体制,长期以来,京津冀三地之间交通及物流管理体制,未构建高效沟通、协调与合作机制,使跨地区的交通物流服务受到区域性局部利益的影响而难以得到良好的发展。

    目前,京津冀三地物流管理职能部门的归属并不一致,且各部门的职能存在交叉的问题。如,北京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拥有“负责组织拟订本市基础设施发展战略、中长期规划并协调实施”的职能;而北京市交通委员会的主要职能之一便是,组织编制本市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和交通运输行业的中长期发展规划。从中不难发现,两者的交通物流管理职能有所重叠。这种物流管理的部门分割,职能交叉的现象,在天津市、河北省两地政府部门中也普遍存在。

    而在国家层面上,物流主管部门是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这不仅导致中央下达的有关物流的政策、措施,在地方层面上没有统一的对口部门,而且还存在各部门争利的状况,使利好政策对产业的扶持效果大打折扣。

    对企业而言,京津冀三地物流管理的各自为政,最大弊病是企业的日常经营行为,因多头管理往往造成效率低下。商委主要考虑是否有利于商贸物流的发展,交通部门也有自己的规划。加之,京津冀地方保护主义“加厚”了区域壁垒,使物流企业无所适从。

    北京交通大学物流网络工程研究所所长鞠颂东教授,在接受《现代物流报》记者采访时指出,网络化经营是物流业的基本特征。特别是一些大型物流企业在京津冀地区拥有大量的经营网点。“分灶吃饭”的税收体制,使绝大多数网点必须具有独立的财务体系,增加了企业内部的管理成本和税务成本。

    这种分头管理的方式,还造成了京津冀交通物流基础设施建设的各自为政。

    目前河北省有京秦等6条与北京对接的高速公路尚未全部打通,与京津对接的高速公路、国道、省道共存在“断头路”里程达2300公里。

    对于“断头路”出现的原因,河北省交通运输厅副巡视员赵同安曾指出,由于公路规划和建设安排未协调一致,影响了京津冀区域公路网互联互通和一体化发展,目前河北与京津之间仍有18条断头路和24条瓶颈路。

    一个典型的案例是,目前正在修设的北京外围“大七环”,需要在通州区农村建设18里长的道路,而这18里的征地多年没有完成,形成断头路,致使密涿高速公路多年不能贯通。

    综合协调 亟待联动

    物流管理综合协调能力的偏弱,从微观层面上看,这增加了企业管理和运营成本,降低了物流效率,压缩盈利空间;从宏面层面上看,这限制了区域间的经济、文化交流,阻碍了京津冀一体化的进程。因此,打破区域壁垒、行政壁垒,推进物流管理综合协调能力的建设迫在眉睫。

    首先,中央层面统一协调。

    “即将实施的京津冀通关一体化方案,是国家海关总署出台的。而且该方案明确提出以海关通关改革落实京津冀协同发展重大国家战略的时间表和路线图。这对京津冀三地转变物流管理职能是一种启示。物流管理综合协调能力的建设,需要中央层面的大力推动。”某民营快递企业北京分公司负责人薛经理,在接受《现代物流报》记者采访时建议道。

    天津现代物流协会秘书长杜宝荣非常认同薛经理的观点。杜宝荣在接受《现代物流报》记者采访指出,改变目前政出多门的管理体制,需要在中央统一的协调下,三地政府的相关管理部门、行业组织参与,组建交通物流产业协调发展小组,并定期召开综合协调会议,打破区域壁垒,逐步统一京津冀三地的交通物流政策、标准,推动行政管理和市场管理方面协同机制的建立。与此同时,加强立法工作,抓紧制定交通物流管理法,强化监管机制,规范执法行为。

    其次,综合协调服务市场。

    事实上,对于我国物流管理体制方面存在的问题,有业界人士建议,可以在国家发改委或交通运输部旗下成立国家物流局,统筹物流管理职能。强化京津冀物流管理的综合协调能力,是否可以借鉴这一思路?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产业经济研究部魏际刚对此持反对态度。他告诉记者,京津冀一体化涉及到很多领域,不仅是物流,还包括诸环保治理、公共服务,不能因为一体化就都成立一个统一的管理机构。加强物流管理的协同,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有各自的责任。中央政府,应该着眼于三地物流一体化和三地物流资源配置效率最大化,从服务于国家经济和各个行业联动发展的角度,进行总体的设计。这种设计,要做好既要解决当前问题,又要着眼于未来的物流总体战略设计,适应区域经济一体化和未来城市发展。

    而业界人士冯浩在接受《现代物流报》记者采访时指出,京津冀一体化下交通物流协同管理机制的建立,需要明确几个问题:谁来解决物流管理体制上的各自为政问题?通过什么思路解决这个问题?按照什么逻辑解决这个问题?按照什么实施路径来解决这个问题?只有回答了上述几个问题,才能谈及物流管理职能兼顾地区和行业的同时,具有综合协调能力。

    4月29日,在京津冀交通一体化联席会议上,三地一致同意,下一步要建立联席制度,设立京津冀交通一体化联席办公室,原则上每半年开一次。对于物流管理综合协调能力的提升,这应该是一个好的开始。

(更多资讯,请关注浙江物流网微信公众平台zj56156)

特别声明:本网站转载的内容,如涉及侵权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