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物流业 ——港口运行的主体
2007/4/28 13:52:35 来源:中国水运杂志 作者/编辑:
世界经济一体化进程的不断推进和全球性产业结构的调整,加快了中国第三代港口的形成,进而推动了现代港口物流业的发展。中国港口特别是海港正在发展成为商品流、资金流、技术流、信息流集成的现代物流中心。为适应物流市场需求,海港的发展趋势有了新的变化.一是泊位深水化。由于低成本需求推动船舶大型化,相应带动海港泊位建设和航道建设的大型化;二是港口投资主体多元化。天津、深圳等港口通过发行股票和债券等形式,引入境内外公众投资者,上海、青岛等港口直接吸引国外、民营、集体、个人投资,筹集港口建设资金,港口的投资主体已经多元化和市场化,相应带动了港口的民营化;三是港口管理信息化。市场的竞争使客户对港口与外界的信息化对接、装卸运输效率和货运质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求港口在装卸生产、营销和服务的全过程相应提供信息化服务;四是港口功能多元化。港口行业的经营者已由计划经济时期的点式思维方式、改革开放初期的线性思维方式转变为市场经济的立体思维方式,在做好传统功能发挥的同时,正在大力发展临港工业、商贸、旅游、房地产开发等多元化的功能;五是港口营运物流化。随着世界经济的全球化,信息技术的广泛运用,市场和客户对物流服务提出了全新的要求,引起了对物流服务需求的增加,这将给港口发展物流带来新的机遇。据有关资料显示,物流成本占GDP比重,在美国、日本等发达国家为10%,我国为25%,我国的物流成本费用明显偏高,这说明发展现代物流具有很大的利润空间。港口作为这运输体系的最重要枢纽,发展现代物流具有独特的资源优势,可以通过虚拟联盟的物流模式、组建多种物流方式相结合的物流模式或延伸港口服务功能的物流模式,发展港口现代物流业。
充分认识现代港口物流业的资源配置作用
第三代港口的功能主要体现在国际海陆间物流通道的枢纽作用,既是各种运输方式的交换点,又是物流、金融和信息流的集散中心,并以此带动临港产业带新城区和现代工业聚集带、商贸中心的形成与发展,而现代物流业自然成为这个新兴港口城市最重要的服务产业。海港由第一代港口发展到第三代港口,必将成为以现代物流中心为载体,集国际商品、资本、信息、技术等于一身的资源配置型枢纽港。它集聚大量生产和物流要素资源,不仅要实现货物装卸,仓储集疏,还要吸引货物留下进行加工增值、集约配送和资源优化配置等。其核心竞争力表现在通过港口集装箱“流”的通畅度和由港口“引”入进行资源再配置的能力。提高通过能力取决于港口的航道和码头、航线和航班密度、装卸效率和集疏运、口岸、金融、信息、管理经验等条件及各类社会化配套服务;引入资源再配置则还需要加强城市经济贸易支持、提高港口吸引力,大力开拓腹地、优惠税收和费率、进一步便利交通、提高加工能力、联络客户关系等外部条件密切配合;由于海港在国际货物贸易中的特殊地位,并且临港工业有着低成本优势,其资源聚集的“洼地效应”显著,决定着大量的工业企业临港建设,相应带动了围绕这些加工业配套或服务的其他产业的聚集,其资源配置功能非常突出。
现代港口物流业要作为港口的运行主体来发展
现代物流业是港口运作网络的编织者,它将成为第三代港口的运行主体。它不但应是一个具备可靠、敏捷、高效的组织系统,而且需要权威和诚信的支撑。现代物流业是各传统企业中可以社会化的功能部门的提炼,是产业分工社会化的产物。它以满足客户需求为出发点,实现原材料、中间产品、最终产品及相关信息从起点到终点的有效流动和储存的全程服务。国际经贸的大循环多数借助于海运,此发展背景强化了港口枢纽在综合运输体系中的作用,推动了向第三代港口的转变。现代物流业的高度社会化和信息化,要求政府各查验机构在执法和管理上,要形成高效的“大通关”体系,进而推动整个口岸高效率和良好运营环境的形成;货主、船东、各类代理及中介、陆上装卸和运输企业等开展经营,要求港口相应建立完备的信息化服务体系;各类金融、保险和信息业也会应运而设,为整个区域提供服务并实行电子商务;港口还将依托所在港口城市提供全方位的生产、生活后勤支持。现代物流业可以把所有管理、经营、服务、支持串连起来,以最简单和便捷的方式实现客户目的,现代港口物流业应当也必然成为港口和港口城市区域经济发展的主体。
特别声明:本网站转载的内容,如涉及侵权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